前面說到,如果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衝破上軌,造成全球債務泡沫破裂,九成的人都可能會一無所有。很多人並不認可這句話的含義,這涉及到“債務放大”的機制——具體如下:
其一,對個人。
個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收支平衡,收入部分包括工薪、做生意收入、貪污腐敗收入,等等;支出部分包括定期還款的債務本息、基本支出(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支出)、然後還有一些結餘(一般進入儲蓄或理財),等等;這裡有一個指標,那就是債務本息支出與收入比,可稱呼為債務率。
1,如果失業了,收入沒了,債務率就變得無窮大,自然立即破產。2,如果降薪,債務率上升。如不威脅到債務本兮和基本支出的時候問題不大,但如果實際薪酬低於債務本息和基本支出之和,就只能拋售資產、消耗以往的結餘(儲蓄)才能維持,當這部分消耗殆盡的時候就也只能破產;3,發生惡性通脹。此時,雖然債務總額的購買力下降,但還債的數字是不變的。此時,基本支出必定上升。當收入不變的時候,首先會擠壓結餘的部分,當結餘的部分降到零的時候,為了保證債務本息支出和基本支出,就要動用以往形成的存量結餘(一般以資產或存量儲蓄的形式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此時,以往的存量結餘對生活的保證作用下降,比如:過去10塊錢一份早餐,變成了30塊錢。當存量儲蓄消耗殆盡的時候,就只能拋售資產,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一些固定資產難以拋售並且也不值什麼錢,因為大家都處於困境(1929年的時候,表現的是惡性通貨緊縮,失業暴增收入下滑,有人100美元拋售汽車,原因就是如此。因為基本支出和債務相對於收入的壓力太大,與惡性通脹的原理本質一樣)。此時,擁有硬通貨資產的人佔據優勢(相對持有其它固定資產和本幣現金的人),因為硬通貨的價格隨通脹同步走高,不受損失,而且容易變現。當惡性通脹不斷持續、所有東西都被拋售之後,就只能壓縮必須開支,一貧如洗。
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模式不同,但政府的負債率都在高位,這決定他們只能通過貨幣貶值的手段,將政府的債務通過鑄幣稅的方式向大眾轉移(至少部分轉移),雖然短期階段性通貨緊縮不可避免(比如,2015-2016上半年。這種緊縮也是假緊縮,因為CPI依舊為正數),但最終各國政府和央行只能採取縱容或推動通脹的手段。需要說明,戰爭也是通貨膨脹,因為戰爭造成財政支出的急速放大,自然加劇通脹,但因為戰爭往往是國家之間或民族之間的,人們關注的焦點被轉移了。通脹的不斷發展就造成上述所說的後果。
由此可以看到,無論長期的通貨緊縮或惡性通脹(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都會讓債務的威脅急劇放大,前者收入下降,後者收入的購買力下降,沒有本質不同,都讓個人的負債率上升,這是“債務放大”的機制。查韋斯當政的時期,號稱消滅了貧窮,但債務不斷累積(印鈔),通脹不斷發展,最終將幾乎所有人都帶入一貧如洗的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南美大多數國家,三、四十年代的民國時期,絕大多數人陷入赤貧,都是如此原因。
其二,對於企業。
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假設原來正常的負債率是50%,無論通貨緊縮還是惡性通脹發生的時候,因為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造成總資產的盈利能力下降,總資產的價值下降,負債率上升;當需求下滑的時候,固定費用在單位產品中的成本比例上升,等等,最終就會造成虧損,現金流緊缺,此時,就只能消耗現金儲存,當現金儲存消耗殆盡的時候,企業就只能倒閉破產。
所以,在南京國民政府後期,農地拋荒一半左右(一個農戶也是一個小企業)、重工業產量下降55%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這些“陣亡”的企業也源於“債務放大”機制的作用。一些人片面地將這些看做是戰爭所造成,是有偏頗的,因為阿根廷一樣在長期的通貨膨脹中從發達國家倒退回農業國家(工業企業大面積消亡),而它已經一百多年未遭遇戰爭。
大國的通脹是通過房地產表現出來,通過不斷“改革”讓原材料價格上漲表現出來,帶來的結果是去年消費稅下滑3.1%(這意味著進入需求下滑的階段),GDP以美元計算已成負數,不過是債務和通脹不斷持續的結果,這是歷史的轉折(希望所有的企業主和個人必須注意這一點)。
為何要管制資本、實行名義匯率?不考慮其它因素,也是為了攪渾經濟之水的需要。因為如果連續兩年以美元計算的經濟增長都是負數,傻瓜都會看到問題所在,很容易導致恐慌。而實行名義匯率,更容易扭轉連續連續兩年為負數的現象的發生(到時如果實現了數字上的目的,一定會大吹特吹)。今年GDP必須用黑市美元匯率來計算,才能明了經濟的真相,才能觀察未來。
我們也知道,現在的中國人正在拼命地增加負債,但是,一旦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正式突破上軌,自己的建議是:立即快速地削減負債!削減到最低,或用硬通貨為自己的負債來背書。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