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令人唏噓!20年時間人民幣供應量暴漲68倍【二】

 (4)1998-2014:從10萬億到123萬億

在人民幣確立用外匯作為信用來源之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小龍小虎們的經濟一片哀嚎,而中國提前3年已經將人民幣一步貶值到位,幸運地躲過了美元持續升值的毒刺。

躲過了外部的美元升值,卻躲不過內部的債務危機。在小龍小虎們忙著應對金融危機和貨幣貶值的時候,我們則在忙著摘除銀行體系內部的不良貸款腫瘤。

應該說,這個“腫瘤”是以往政府長期積累的結果,1995年之前,哪個國有企業和中央關係好,哪個企業就能得到巨量信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巨量信貸越來越大。2018年5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曾談及地方政府債務:

中國地方債大概是40萬億,但地方政府就沒有一個想還債的!

借用這句話,當時能從銀行(中央)借到錢的國有企業,應該也沒有一個想還債的。

1997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3.1萬億,廣義貨幣供應9.18萬億——

可是你能想像麼?

1999年,工農中建+國家開發銀行五家銀行公佈給社會的壞賬就高達1.4萬億元!

也就是說,1997年以前人民銀行印出來的所有錢中,有近一半都變成了壞賬!

當中國想要建立現代中央銀行體制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腫瘤已經如此巨大,不摘除它,中國經濟別說進入黃金時間了,能不能熬過去都難說。

就這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後第一輪去杠杆時間。

摘除腫瘤手術被提上日程,信達、東方、華融和長城四家AMC公司旋即成立,財政部注資再由央媽再貸款給錢,還找四大行發行債券,回過頭來用於“購買”四大行的不良資產。

根據雷-達裏奧總結二戰以來48個國家債務去杠杆的過程,所有的“去杠杆”,不管結果好壞,其實都只有1個終極辦法——就是央行印鈔沖銷債務!

這一輪去杠杆當然也是如此,不良資產輾轉騰挪,繞來繞去繞了好多圈,繞到最後無非還是大部分靠央行憑空印鈔解决,財政部再用全國納稅人的錢填補另一部分的空缺。

有人一直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但它確實在央媽的資產負債表中留下了痕迹(見下圖)。

注意上圖,1999年開始,“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額度暴漲,而2001年開始,還額外多出來一個“對特定存款機构債權”,這些額度都是這一輪“金融業漸進式改革”的成本。

最荒唐的是,當最初這1.4萬億元壞賬解决接近尾聲的時候,幾大國有銀行忽然告訴國家,說壞賬其實不止1.4萬億,加上新增壞賬,還有壞賬1萬多億……

這,這,這……

那還能怎麼辦?當然一起救了唄!

這次為銀行體系摘除腫瘤的大手術,直到2009年農業銀行上市才算基本完成,而根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測算,包括後來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的成本累計有3.2萬億元之多。

其中,涉及央行印鈔的規模,約有2萬億元,與1995年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相當。

在摘除銀行體系腫瘤手術實施的同時,中國與世貿組織的談判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美國柯林頓政府的幫助下,2001年底,世貿組織終於决定接納中國。

中國加入WTO。

世界經濟從此進入中國表演時間。

隨著出口關稅的下降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中國特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基礎設施優勢開始顯現威力,先是大量境外製造業向國內轉移,中國直接投資FDI猛增,隨後,外貿出口和貿易順差開始出現大幅增長,中國國際收支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一路猛增。

得益於加入WTO和全球化貿易的飛速發展,從1998年到2006年,中國步入了為期8年的經濟高增長、物價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時代。

這一輪去杠杆成功了!

靠著外部需求,中國經濟不僅成功摘除腫瘤,而且變得更強壯、更有活力。

以外匯作抵押的人民幣幣值極為堅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強制結售匯制度下,人民銀行購入大量外匯,外匯資產占央行資產比重隨之持續上升,這意味著外匯成為了人民幣發行的最主要渠道。

1995年,外匯占款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還僅在30%左右,央行印鈔主要還是依賴於再貸款和再貼現,但到了2004年,外匯占款在央行總資產中占比已達到58%。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反而强化了這一趨勢,2013年外匯占款占央行總資產比例達到83%的歷史最高水準,而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在隨後的2014年到達頂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當西方國家因為居民和企業部門債務沉重經濟步履蹣跚之時,中國卻大手筆祭出4萬億,鼓勵企業負債,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出口量猛增,外匯儲備猛增——與此同時,當然是人民幣發行量猛增。

2009年當年,人民幣廣義貨幣猛增27.6%,從47.5萬億元猛增至60.6萬億元,隨後幾年持續保持這一速度,直到2014年年底的時候,人民幣的廣義供應量已經高達123萬億元,而其源頭的基礎貨幣,80%是用外匯儲備作抵押而發行。

從2001年到2014年,中國幾乎可以說是全球經濟舞臺上最耀眼的藝員和主角:從2001年到2014年,中國幾乎可以說是全球經濟舞臺上最耀眼的藝員和主角:

1999年,中國GDP僅為1.0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

2000年,超越義大利,變成世界第六;

2005年,超過法國,位居第五;

2006年,超過英國,位居第四;

2007年,超過德國,位居第三,此時GDP為3.55萬億美元,不到美國的1/4。

2010年,超過日本,位居第二;

2014年,GDP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達到美國的60%,成為二戰以後第三個達到美國經濟60%的國家(前兩個是蘇聯和日本,達到這一比例之後他們的經濟就陷入長久衰退)……

此時的中國,發愁的是——

這麼多外匯儲備,究竟該怎麼辦呢?

(5)2015迄今:通縮時代的182萬億

很快的,領導就不用愁了。

因為,2014年開始,外匯儲備開始下降了!

伴隨著外匯儲備總額的下降,中國的基礎貨幣開始被動收縮。

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開始縮小,而且收縮幅度高達-6%,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類似於1997-1998年的緊縮。

印鈔一减少,就意味著政府權力减小,意味著干預經濟的能力降低,這怎麼能行呢?

我們又不是美聯儲,還要主動縮錶什麼的。所以,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就積極實施降息降准政策,還開始說英語,什麼SLF、MLF、PSL、SLO、MBS等等。

這些頻頻出現的字母組合,其實都是央行貨幣發行新通路,是央行新近推出的貨幣調控工具,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的發行在嘗試擺脫美元外匯做抵押品的思路,想要和美歐日英的貨幣一樣,進入“我的地盤我做主”時代。

雖然基礎貨幣出現了收縮,但廣義貨幣絕對是不允許出現收縮的!

2015年,為了解决地方債問題,央媽决定將地方債納入發行貨幣的抵押品,同時放鬆了信貸,結果立即引發了人民幣的信用危機,大家2014年下半年開始紛紛沖去買股票,2015年股市崩了,又紛紛沖去買房子……

明明基礎貨幣在緊縮,明明廣義貨幣增速已經降至很低的水准,結果房價還暴漲,說到底,還是因為貨幣信用不够!

從2014年到2018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在逐漸變化,其中最大變化項是“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這個“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呢?這個“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呢?

如果我沒有猜錯,大部分都是地方債。

如果說,2014年以前人民幣80%的信用靠外匯,20%靠其他;

那麼,如今的人民幣則是60%靠外匯占款,30%靠地方債,10%靠其他!

對照當前的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今天的182.67萬億廣義貨幣:

182億來自第一代人民幣,1300億來自物資本位,2500億來自黃金,1.5萬億來自國債,2萬億來自1999-2009年處理的壞賬,約10萬億來自地方政府債券,21萬億來自外匯……

另外的147萬億,則來自以上基礎貨幣的貨幣乘數擴張。

本質上說,最後的這個147萬億元,是商業銀行的信用,而非由央行所印的貨幣。

2015年以來,儘管廣義人民幣的絕對量仍然保持了持續增長,但是其增速卻越來越低、越來越低,低到改革開放40年來的最低(見下圖)…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