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
最近通貨膨脹話題正夯,根據專家學者闡釋,通膨必將來臨,只是何時來、幅度多少的問題。
專家學者現在討論的通膨,是指5%以上,而非1%或2%的通膨,對國家、企業、個人都是警訊,尤其是上班族、固定收入者。因為國家可以加印鈔票,企業可以把增加的成本轉給消費者,但上班族除非加薪或理財,否則對通膨只能坐以待斃。
近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首推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及1980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機所引發的通膨,這兩次石油危機在2至3年間平均通膨率都漲了10%以上。
這次則可稱為「新冠危機通膨」,主要是新冠疫情爆發,百業蕭條,各國政府必須救經濟,所以大量增印鈔票,這就是貨幣寬鬆(QE)。各國政府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在紓困上的金額高達30兆美元,政府的收入只有徵稅,自己不會生出錢來,因此只能加印鈔票後果使人擔憂。
原應立場超然的美國聯準會,這次為了紓困全力配合政府,不單猛印鈔票,而且宣布的是無限制寬鬆貨幣政策,在3月的會議中更確認經濟成長幅度不夠,就業不理想,聯準會還得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而此次聯準會不單大買公債、ETF,還買了個人及企業債,歐洲和日本央行更是爭相效法。美國發給每個受補助家庭1400美元紓困金,大小企業都得到補助,沒有媒體追究是否官商勾結,例如聯準會購買的標的是哪些企業?購進準則是什麼?
全世界在經濟衰退中,股票卻飛漲,美股從去年3月底的谷底18000多點升至目前的33000多點,台股也升至17000多點,台灣更開放各種有利股市的措施,如盤中可買賣零股,連大學生都因股市進入障礙大幅降低而勇於投入,投資股市成為全民運動。華爾街長久以來流行的一句話是「當街角的擦鞋童都想要買股票時,就是股市崩塌的時候。」而通膨更是股市的殺手,只是不知道何時會崩盤。
來往於美國和台灣之間,我從去年中就感覺到通膨,美國超市平均貨品已貴了至少15%~20%,房地產直飆,因為利率降低,購屋者每個月付的房貸減輕,買主和賣主皆大歡喜。
但這樣皆大歡喜的局面會維持多久?消費者和廠商都有「通膨預期」,這種預期心理是引發通膨的關鍵,消費者忙於購物,廠商忙於購進原料,推升大宗物品價格,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去年底開始攀升,這是好現象,但是廠商也為了保證有產品可賣會重複下單,台積電日前就承認客戶有重複下單的現象,景氣復甦是實是虛尚未知曉。
國家和企業都有應對通膨的方法,消費者是最脆弱的一群,搶購衛生紙絕不是辦法,但是大宗物品如家電,需換的可以盡快;買房要慎重,不要為了對抗通膨而倉促行事;股市及比特幣已至高點,不是買點,退休族尤其不要衝動,投資可考慮優良債券。
好在台灣各行各業競爭激烈,消費者有很多選擇,尤其網上購物日形方便,天天都會發現好康,是上班族的福音,也可以是對抗通膨的利器。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