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間諜者(Spy Catcher)》是原任英國軍事情報局五處高級特工的彼得·賴特
1985年9月,英國撒切爾政府獲悉賴特的這本書將要在澳大利亞出版後,派人前往澳大利亞,向新南威爾士州法院起訴,以損害英國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法庭禁止《抓間諜者》在澳大利亞出版。
1986年底,英國《衛報》、《觀察家》報摘要刊登了《抓間諜者》一書的內容。
英國總檢察長下令禁止兩報繼續刊登。兩報不服,向英國上訴法院起訴,要求撤消檢察總長的禁載令。
1986年7月25日,上訴法院裁決維持禁載令。
然而,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法院認為賴特在書中透露的材料大多數已時過境遷,不屬於英國的國家秘密,1987年3月判決允許此書在澳大利亞出版。
該書敘述了英國反間諜機構—軍事諜報五處截獲和破譯蘇聯、法國、埃及等國絕密電報的情景及70年代中期英國—批特工人員密謀推翻“蘇聯特務”威爾遜首相等重大事件。該書第四章,描述彼得·賴特被招募加入軍情五處的面試過程,記述有與共濟會有關的如下細節:
“午餐以後,我又回到六樓。按例行手續,人事處處長約翰·馬里奧特得跟我當面談談。戰爭期間,馬里奧特是雙重間諜委員會的秘書,這個機構使軍情五處在戰時大獲全勝,它在納粹情報部門內部發展了十幾個雙重間諜。戰後他在安全情報局中東部工作,以後才回到萊肯菲爾德大樓。他是一個很受信任的官員。
“ 他同時用一種與眾不同的共濟會式的握手方式跟我握手。這時我想起父親也是共濟會的成員,難怪我第一次跟父親談起要正式去軍情五處工作時,他繞著彎子勸我加入共濟會。”
(根據該書的敘述,彼得·賴特的父親也是一名特工,為
《抓間諜者》第十三章:
"伊夫琳·麥克巴尼特是一個奇怪的女人,她的臉上有一塊很大的胎記。她就像暖房裡的一盆花,自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禁閉在辦公室繁忙的事務中,對外界發生的一切都不知道。
我剛搬進她的辦公室,她就問我:“你是不是共濟會成員。”
“不是,我並不贊成共濟會。”我說。
她冷冷地對我說:“我並不認為你會是共濟會成員,但如果你想在此成功的話,還是參加共濟會好。”
伊夫琳一直認為軍情五處內部有間諜。她是研究官員,已經乾了好多年的反間諜工作了,比阿瑟和我的時間都長。她可以說是一部有關辦公室生活的活詞典,她頭腦靈活,她也善於判斷人的性格,當然有時有些過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