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放水到底有多驚駭?
先看全球貨幣放水大戶美國。
自新冠疫情在美國蔓延開來,美國在41周內就下放達21萬億美元基礎貨幣流動性和經濟刺激方案。
尚未從歐債危機的泥潭中掙脫出來,又遭遇新冠疫情肆虐的歐洲也不甘示弱,再次開動印鈔機。歐盟累計“放水”已經達到1.85萬億歐元。歐洲央行擴大購債規模,使其資産負債表從2020年初的4.65萬億歐元,擴大到年底的7萬億歐元,增幅50%。
再看日本,爲了提振國內經濟,日本一如既往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較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統計,日本已經向市場釋放出34萬億日元,並在日前宣布計劃繼續實施規模超40萬億日元的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
面對來勢洶洶的貨幣放水潮,有網友發文稱,按照名義價值計算,從2020年3月份到現在,除中國之外的10個主要西方國家,加速趕印出來的鈔票量抵得上2008年之前5000年人類文明史的印鈔總和。
這個數據難以考證,但短短一句話確實以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的方式反映了當下世界貨幣放水程度。
實際上,更切實地折射貨幣釋放如洪水的是全球性大通脹。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脹率創下近5年新高,全球整體的通脹率將達到4.3%,創10年來的新高。
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其物價從此前10多年的下跌,突然轉向上漲,而且漲幅不斷擴大,大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勢。大宗商品從金屬銅到棉花,從原油到食品,商品綜合指數已經沖到六年來罕見的高價位。
全球多國房價迎來了十年來最大漲幅,歐洲、北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房價漲幅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平均房價同比上漲了9.2%,在目前公布住房統計數據的56個住房市場中,有50個國家的房價出現了上漲,並且在目前看不到增長的盡頭。
其中,韓國2021年房價平均上漲19.08%,達到近14年以來的最大漲幅;新西蘭,房價中位數在10月份同比上漲了23.4%;美國和斯洛伐克的房價漲幅也均達到了18.6%;土耳其房價漲幅高達29.2%,位居全球第一。
02
中國貨幣金融是如何“收斂”的?
在世界性貨幣大放水的背景下,中國在金融貨幣政策上卻相對收斂。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2001年以來貨幣M2的走勢可以明顯看出,雖然中國M2供應量隨著GDP增長一直處于逐年遞增的狀況,但同比增長率自2009年開始就逐年下降,近年來貨幣增發一直穩定維持在10%左右。
上述數字背後,中國在金融政策的收斂方面表現出以下三大特征:
首先,嚴控金融理財行業膨脹。
核心目的就是嚴控金融杠杆,防止金融過度帶來的風險。如年初叫停螞蟻金服的上市計劃,就是爲了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規避金融杠杆過度對市場造成的沖擊。
同時,今年6月,銀保監會發布4號令《理財公司理財産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範理財産品銷售的全過程,嚴格控制行業過度膨脹衍生的高風險之意可見一斑。
其次,嚴控房地産貸款,控制房價泡沫。
長期以來,房地産領域都是中國貨幣金融高速膨脹的重要領域,乃至源頭。爲此,今年在房地産領域從個人到企業,國家都采取了較爲嚴格的貨幣貸款管控。
年初央行和銀保監聯合發布了《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産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確了房地産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機構覆蓋範圍、管理要求及調整機制,分別設置了房地産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兩個上限,在資金供給端實行收緊,減少房屋市場的過度金融化現象。
最後,針對特定領域貨幣政策適度定向寬松。
2021年7月,央行宣布了2021年以來的首次降准,釋放貨幣流動性。但此次降准加上了定向的大前提,精准投向中小微企業。在緩解實體經濟困難的同時,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貨幣寬松帶來的全面通脹。
從整體來看,中國在2020年放水1.7萬億後就進入了貨幣縮緊階段,並且其中絕大多數的貨幣都是投向擁有社會效益和長期發展價值的基礎建設領域。
同樣,定向降准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明確目標都是要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並減小企業的財稅壓力,爲大量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穩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雖然由于“輸入性通脹”的影響,中國不可避免的在有色金屬、鐵礦石、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領域出現了價格持續上漲的現象,但整體物價上漲程度要低于其他主要國家物價上漲狀況。
2021年上半年全國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0.5%,9月CPI同比上漲0.7%,相對于全球其他國家,處于較低水平,且通脹風險總體可控。
03
爲什麽中國會不一樣?
在世界性的貨幣放水潮中,中國卻沒有緊跟世界步伐,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差異?
這主要基于三大原因:
一是2008年四萬億計劃的經驗教訓還曆曆在目。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爲對沖危機,中國迅速祭出猛藥,中央釋放四萬億投資計劃,地方配套提出超過10萬億投資計劃。當時一系列的大手筆貨幣和財政安排雖然有效防止了中國經濟下滑和,避免了系統性風險的爆發,但也留下了經濟發展的後遺症,後續一段時期內房價暴漲、産能過剩、産業結構轉型遲遲難以實質性推進都與此密切相關。
基于前車之鑒,決定了中國不會簡單重複過去貨幣大放水的老路。
二是中國經濟內在的增長根基與增長空間也是當下金融貨幣政策相對收斂的底氣和支撐。
根本上,中國經濟本身依然內置著較大的增長潛力,經濟發展尚有6+1增長空間——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費、大通信、大文化、金融大發展+外部空間,這讓中國經濟孕育、積蓄並釋放著新的上行動力,這也是疫情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且經濟增長世界一枝獨秀的根本原因。
而對于經濟增長出現的下滑勢頭,顯然也無法簡單通過釋放貨幣來解決,而在于通過其他有效的政策或改革措施來激發、撬動、釋放潛在的增長空間。
三是中國依然處于從金融過度向金融治理整頓、換頻道切換的階段。
2011-2015年是中國金融創新最密集的六年。不僅P2P、衆籌、供應鏈融資、大數據征信等互聯網金融的新業態不斷湧現,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了融資融券、通道業務、引流業務、表外業務、買入返售、場外配資等創新型業務。
這些金融創新對優化資源配置、滿足市場需求、服務實體經濟無疑已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風險分散、投資行爲不規範及風險積聚、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拆息高企不下、資金外逃及非法集資猖獗等弊端。
其首要表現就是傳統金融以金融創新之名不斷異化。銀行表外業務大行其道,各種資金池業務橫行都是當時的典型。本質上,金融有自我創新、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的動力,複雜的資産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特別是以再證券化爲代表的金融産品與工具很容易掩蓋自身的風險,很容易成爲擊鼓傳花的遊戲,因爲玩金融的本質就是經過魔方式的金融組合(如偷換概念、置換前提)形成爆米花式的財富效應。
同時,互聯網金融等新的金融業態在放大金融風險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互聯網上搞金融更方便,不僅有第三方支付(網上支付和移動支付)提供便利,股權衆籌支持創新與創業,還有HOMS系統支撐場外配資,更有地下錢莊、民間借貸等披上互聯網的外衣,爲詐騙活動提供平台,比如部分P2P網貸平台搞資金池,開設線下理財公司,以傳銷手段發展代理人,利用高收益騙局誘導吸收公衆存款等。
金融過度不但導致金融與實體嚴重背離,且讓經濟風險不斷放大。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7年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對既往金融發展路線進行全面調整,從互聯網金融整頓開始,中國金融進入了監管整頓階段。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動態調整金融風險政策,逐漸明晰監管體制的頂層設計,意在將虛擬金融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合理規避金融風險,從而引導金融回歸實體。
拉長時間鏡頭來看,當下中國依然處于金融發展換頻道階段,畢竟,在全面兌現金融回歸實體上,尚有較大距離。
這也是在世界性貨幣放水潮中,中國在貨幣釋放上相對收斂的更爲核心的原因。
換言之,雖然基于經濟增長出現下滑的態勢,近期貨幣政策有所調整,但整體上依然是在堅守金融換頻道底線下的調整,而不會再次發生根本性、方向性的改變。
關于中國金融形勢更多分析,敬請關注後續“中國金融從爆炸到收斂”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