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克里希納穆提 重新認識你自己 第十二章--觀察者與被觀察者(Part 1)



請繼續與我同行。儘管問題愈來愈細微複雜,但是讓我們繼續探討下去。


在我建立起對你或對任何東西的印像後,我就只能看到那個印象了,於是這個印象和持有印象之人就產生了問題。例如,我看到一位穿紅襯衫的人,我就會立刻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好惡的情緒,主要來自於我的文化、素養、社交、嗜好以及我先天和後天的性格。我一向是透過這樣的一個中心點來觀察和判斷事情的。因此,觀察者和他的所觀之物就分裂為二了。


觀察者所覺察到的意像不只是一個而已,他可以創造出上千個意象,那麼觀察者和那些意象又有什麼根本的差別?他本身不也是另一個意象嗎?他老想在自己身上加點什麼,又減點什麼,他是一個在外界壓力及內心催迫之下,不斷衡量、比較、判斷、修正而變化無常的生命,他活在自己的知識、影響以及不斷衡量比較的意識領域中。如果你同時注視著這個觀察者(也就是你自己),你會認出他不過是一堆記憶、經驗、事件、影響、傳統和各種痛苦的組合,所有這些都是屬於過去的。因此,觀察者既是過去,也是現在,而明天在他的期待之下也成了他的一部分。他一半是活的,一半是死的,他就是在這種半死半活的狀態下去觀察一切的。你這個觀察者,就是從這種時間的限制中去觀察恐懼、嫉妒、爭戰和家庭,(你竟然稱這個醜陋封閉的東西為“家”? )然後想在這種情況下,解決生活所帶來的挑戰。你總是用舊有的那套來詮釋新的事物,難怪你會永遠陷入衝突而無法自拔。


觀察者本身屬於一種意象,同時他也在觀察周遭及內心的其他各種意象。他總說“我喜歡這個意象,我要保留它”,或者“我討厭那個意象,我要除掉它”。孰不知,觀察者的本身也是由他對各種意象的反應所形成的另一套意象。我們可以這麼說:“觀察者也是一種意象,只不過他能把自己和所觀之物分開罷了。這個由許多意象所組成的觀察者認為自己是永恆不變的,於是他把自己和意象之間劃清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