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克里希納穆提 重新認識你自己 第十二章--觀察者與被觀察者(Part 2)



 


覺察到觀者與被觀者不二,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與那被觀者認同。我們相當容易將自己與某些東西認同,例如家庭、丈夫或妻子以及國家等,因而招來極大的痛苦以及無止境的戰爭。我們此刻所探索的,乃是另一種境界,我們不該在口頭上,而應該從內心深處,從存在的根本去了解它。據說中國古代有一位藝術家,他在畫一棵樹之前,一定要坐在那棵樹前看上好幾回、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不論多久,總要看到他自己變成那棵樹為止。他並不是在和那棵樹認同,因為他就是那棵樹了。這表示他與那棵樹之間,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已經毫無時空隔閡,沒有那個經驗的主體在那裡感受大樹的美、活動、樹陰、葉質以及色澤。他已經完全變成了那棵樹,在這種境界之下,他才肯提筆作畫。


如果他尚未領悟到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不二的真理,則觀察者的任何作為不過是在製造另一個意象而又使自己身陷其中。當觀察者覺察出所謂的觀察者也不過是被觀者而已,接著又會怎麼樣(慢慢來,別急著答复,我們現在正進入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究竟會怎麼樣?觀察者就不再有任何活動了,不是嗎?以前觀察者總是說:“我必須解決這些意象,我必須壓抑它們、改造它們。”他所有的行動都和被觀察者有關,這些行動和反應有時熱情,有時漫不經心。這種好惡的交戰,也就是“我喜歡,因此我要抓緊它;我不喜歡,因此我得除掉它”的被動反應,居然被人們視為積極的行為。但是,觀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應付的這種被動反應所產生的問題原來就是他自己,那麼他和那些意象之間的衝突就消失了。他,就是那個東西,無二無別。當二者對立時,他只好忙著應付它;不過一旦體會他就是那個東西,也就沒有什麼喜歡或不喜歡的,於是內在的衝突就停止了。


如果那個東西就是你,你會怎麼辦?你既無法抗拒,也無法逃避,甚至連接受都沒有必要,因為它就在那兒。於是那個受好惡之心所驅使的反應作用,便到此結束。<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