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金融帝國的崛起:股票發展歷程(1)


歷史,居然沒找到現成的。

既然沒有現成的,就自己總結。於是就有了此文。此文大量篇幅交待背景,力圖湊成一個經濟發展的斷斷續續的線索。

不是歷史專業,寫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指出來,誤了我不要緊、不能誤了大家。
   
    第一章:前傳

    世界上先有銀行還是先有股票交易所?

    愛莊股份先生上了些歲數,時不時地沉浸在歷史的回憶之中。這一天,突然覺得應該看看股票的歷史。跟這玩意兒打了快二十年交道了,酸甜苦辣都嚐了個遍,卻還不了解這傢伙的出身籍貫,這不科學。

    好吧,找本權威的股票歷史書看看。找了一圈,居然沒找到現成的。

    那麼,從哪兒下手呢?腦子裡突然冒出上面的問題。

    貌似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

    於是,俺老莊開始翻騰資料。自然先是百度,百度了一通,沒有找到標準答案。轉身又到自己的網絡圖書館裡找,只找到了幾本金融史、經濟史、以及內容可能涉及股票歷史的書,從裡面找答案。

    找了大半天,才知道,這個問題果然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貌似很簡單。

    要想知道世界上先有銀行還是先有股票交易所,先得搞清楚世界上第一家銀行的成立日期、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的成立日期吧。

    我們一個一個地來。

    問:世界上第一家銀行於何年何月何日在何地成立?

    答: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於1580年成立於意大利的威尼斯。

    依據俺老莊十幾年嚴苛的應式教育的素質,一眼就看出這個答案不是標準答案。

    不是標準答案,就意味著不是正確答案。

    這是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們的。如果在試卷上這樣填,就會被​​打巴叉,運氣好的話可能會得一點分。

    這不行!俺老莊在學校時就是個三好學生,響噹噹的重點班的學習委員,怎麼能填這麼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於是,又開始埋頭苦幹。

    一時半會兒還沒有找到正確答案,但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來,中外的專家和磚家們,對“銀行”的定義有分歧。

    
    要想知道第一家銀行什麼時候成立,得先搞清楚什麼是銀行。

    看上去有點教科書的意思,但不用擔心,愛莊股份向大家保證:不管寫得好不好、寫得對不對,都會用大白話寫,不會把您看瞌睡了。這一點,愛莊股份的碼字歷史可以證明。

    我們每個人都和銀行打交道,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但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給銀行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還真弄不來。這不能怪我們,專家們還誰都不服誰呢。

    好吧,我們就從一般的理解上先認識一下。

    銀行是乾啥的?不外乎是具備了存、貸、匯兌這三項基本業務的金融機構。如果要往細裡說,銀行還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政策性銀行,還有世界銀行,職責各不相同,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事物的發展都有個漸進過程,組織和性能是在發展中逐漸完善的。銀行也一樣,最初的銀行肯定不具備上述的全部功能。

    所以,我們從最基本的存、貸、匯兌業務入手,看看銀行早期的歷史。

    這樣的準金融機構的歷史可以推到公元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商人為了解決長途攜帶金銀的風險,把錢放到寺廟,到異地後憑藉寺廟的存錢借據、再從當地寺廟中把錢取出來。慢慢地,商人們發現直接用寺廟的憑證交易更加方便。再慢慢地,寺廟發現存到黑房子裡的金銀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長期無人兌取,於是乎,他們把其中的一部分貸出去獲利。

    商人、寺廟皆大歡喜,寺廟成為準金融機構,具備了存、貸、匯兌的基本業務。寺廟開出的存款收據在市面上流通,也有了商業貨幣的影子。

    銀行一詞,源於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英語轉化為Bank,意為存錢的櫃子。

    在我國歷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

    在我國,“銀行”一詞起源於唐朝(起初好像叫貨櫃),唐宣宗時期(公元847~858年),蘇州就有“金銀行”的東東冒出來。到了北宋,“銀行”一詞單獨出現,至南宋興盛一時。景定元年(1260年),健康(今南京)城裡銀行扎堆,居然形成了一條“銀行街”。這算不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一條街”?

    可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

    中外的專家和磚家們,在這一點上的觀點是一致的。

    可他們對銀行的定義,觀點又不一致。

    愛莊股份不是金融業的“圈里人”,相信大多數看官也不是,估計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兩者的根本區別。我們沒有必要搞得那麼專業,我們從一般的認知了解“錢莊”和“銀行”的區別作為儲備知識就行了。

    竊以為,錢莊和銀行的區別在於:錢莊收存用戶的金錢貨幣後,要向用戶收到保管費;銀行在收存儲戶的貨幣之後,不但不收保管費、還要向儲戶支付利息。

   搞定!(專業人士不要笑話啊!)

    這個話題就此打住,再說樓就歪了,現在我們解決正事:世界上第一家銀行成立天哪年哪月?在什麼地方?

    答曰: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

   一般認為?二般呢?

    所謂一般認為,那就是主流意見了,所以許多教科書也採用這個答案。但反對的理由也很堅硬:很多專家認為它沒有從根本上擺脫高利貸的性質!

    有沒有更保險的答案呢?

    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

    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採用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組建,在各個方面更接近於今天的商業銀行。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銀行製度的建立。

    恕愛莊股份知識面太窄,還沒有找到有力的反對的意見。

    就用它了!

    其實對本文來說,沒必要死鑽到銀行問題裡,我們的正題是股票,提到銀行,是為了後文中強調股票與金融的關係。

    現在,進行第二個問題: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於哪一年、在哪個國家成立?

   
    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於1609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即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開業後,行情火爆,有一千多名職業經紀人在其中忙碌,你就可以想像其火爆程度了。火爆的交易居然造成了資金擁堵,那時候都是真金白銀,大堆的黃白之物被搬來搬去,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為了解決資金的去留和流通,荷蘭又在同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中央銀行(又是個第一銀行),比英格蘭銀行早了近百年。

   為什麼這麼火爆?有多少股票在交易?

    一隻!

    這個證券交易所就是專門為一隻股票的交易而設立的,最初只交易一隻股票。

    這是只什麼樣的股票?肯定是只高成長的績優股、分紅可觀(當時炒作之風還不太流行,持股主要是為了分紅)!

    可它自面世起,十年沒有分紅!

    就是說,股民十年沒有拿到一分錢的現金紅利。

   不會吧?比A股還垃圾?

    好了,先不賣關子了,發行這隻股票的公司名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它發行的股票就是世界上第一隻股票。

    歷史上有很多東印度公司,16世紀末17世紀初,先後有葡萄牙、英國、荷蘭、丹麥、法蘭西等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地成立東印度公司。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殖民公司。

    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島,錯把它當作印度,把當地土人當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在英文裡與印度人是同一個單詞)。後人發現搞錯了,但仍然將錯就錯,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亞等一些東南亞國家)叫做“東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嶼叫做“西印度”,上述這些殖民公司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它成為印度實際上的政府,以販賣鴉片和奴隸出名。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也不是什麼好鳥,只是因為爭不過英國人,被英國壟斷了印度次大陸,自己在東印度群島“當家作主”。

    為什麼第一隻股票誕生在荷蘭?雖然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股票,但卻是鐵鐵的世界第一。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隻股票誕生的日子。

    誕生在荷蘭不是偶然的,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情形。

    當時,雖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已經被英國打敗,但整體實力還遠遠大於荷蘭,再加上英國、葡萄牙等國都不是善茬,在當時的海上強國中,不論是軍事實力、艦船規模、國土面積、人口等,荷蘭在當中都是小弟小。

    在第一隻股票誕生的前一百多年中,地理大發現造就了兩個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尤其是西班牙從美洲掠奪了大量的金銀,就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幾年前、也就是16世紀末期,西班牙的金銀數量已經占到全世界的83%,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美元牛叉吧,我查到2009年第三季度,已知構成的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61.6%,請注意這只是全球外匯儲備,雖然不能直接比較,但參照一下,就知道83%是個什麼概念。

    這筆超巨額的真金白銀集中到了一起,如果用好了將會對世界經濟、甚至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惜這幫廢材不去投資本國的工業,而轉身購買國外昂貴的奢侈品,人們沉迷於消費,除了奢靡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大量的貨幣被投放到市場,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這裡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可以搜索“價格革命”。

    當然,消費刺激了貿易的發展,陸地上的交通由於戰爭很不通暢,海上貿易興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海上貿易的風險很大,他們出門後時不時地被打劫,不是被風浪打劫就是被對方打劫。這幫人是公開的海盜,搶別人、自己也被搶,他們的船既是商船、也是戰艦,甲板上是大砲、船艙裡是貨物。他們是當代索馬里海盜崇拜的偶像。

    荷蘭在夾縫中生存,他們除了開闢俄羅斯北方的冰冷航線外,為了降低造船成本,乾脆把大砲去掉了,這樣對船的承重和結構的要求降低了不少,一隻般的成本下降了一半,運輸成本自然也降下來了。當然,風險也增大了。

    精明的荷蘭人又對商船進行了改造,他們設計了一種小甲板、大圓肚的新式商船,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船所繳納的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他們的船少繳了不少稅。

    於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海上馬車夫”出現了。“車夫”們唱著快樂的曲子,面對未知的風險和高額的利潤,航行在世界各地。

    遠洋貿易的風險很大,有時候,會有一半的船員死於風暴、疾病或者掠奪,船隻損失也不小。雖然利潤仍然那麼驚人,但如果這些災難集中到某一個、或某幾個商人所投資的船隻上,對他們而言可能就是致命的。更主要的是,“馬車夫”們的生意越來越好,他們的船隻不夠用了。一隻船從製造到出海遠洋,需要很大一筆錢。他們需要增加的可不是幾十隻幾百隻船,而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局面怎麼破?

    荷蘭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聯合股份公司。公司作為一個法人,股東只擔負投資風險,這應該是“​​有限責任”的發源處。公司製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人類文明史冊。

    千萬不要小看它的作用。為了不跑題太多,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只需記住:世界上第一個發行股票的公司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它更大的意義在於具有了現代公司的雛形。

    貌似沒有招股說明書,但荷蘭人的熱情超乎相像,從阿姆斯特丹市市長、到市長的女僕,各階層人員都把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這項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他們聚集了650萬的資金。這些錢有多少呢?據專家估計值現在的幾十億歐元!要知道,當時的荷蘭只有大約150萬元人口,抵不上我國一個人口大縣的常住人口數。

    他們敢於這麼做,一方面,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另一方面……我們得從一個故事開說:

    1596年,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八年前,一艘滿載貨物的荷蘭商船從阿姆斯特丹揚帆遠行,船長名叫巴倫支,我們要記住他的名字。巴倫支船長決定尋找一條從北冰洋到亞洲的新航線。航行到北冰洋的三文雅島附近,船被冰凍封住了。巴倫支和17名荷蘭水手開始了長達七個月的與嚴寒的生死較量。開始,他們拆掉船上的甲板做燃料,甲板拆光了,船不能拆,只有等。等他們返回來的時候,已經有8個人被凍死了。但是貨物卻都幾乎完好地運回了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

    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他們死了8個人,卻沒有動這些衣物和藥品!

    按照現代許多人的邏輯:他們很傻很天真。不對,應該是很傻很愚蠢!

    然而,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船員的行為體現了一種精神:即使面臨生存危險,被委託人也一定要忠於委託人,沒有這種責任,公司製就不可能產生。無論時光如何推演,“信託責任”始終是現代市場的靈魂,沒有“信託責任”就不可能存在當代證券市場。

    這就是許多專家們廣為贊誦的“信託責任”。很多經濟學教材都把這個故事定義為“信託責任”的開端,認為有了信託責任才有了現代企業製度。

    雖然這個結論沒有得到百分之百的專家們的認可,但無論如何,你稱它為“信託責任”也罷、誠信也罷、契約精神的體現也罷,巴倫支船長所代表的荷蘭商人的行為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贏得了信譽、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

    不把錢投給他們、還投給誰?

    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裡,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

    荷蘭的面積大約是北京市的兩倍半,是英國的五分之一(記不太準,或許更小),比葡萄牙、西班牙也小得多,不論資格、實力還是航海經驗,荷蘭都和前幾位大哥不在一個級別。

    就是這麼個狀況,五年,就被顛倒了個個兒。

    因此,第一個發行股票的公司成立於荷蘭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個巴倫支船長所能決定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下一篇,我們先看一看同時代的中國是個什麼情形,做個橫向比較。


大明朝1602(1)

    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的1602年,對應的是明朝萬曆三十年,皇帝廟號神宗。

    自漢武帝之後,中國古代表述年代一般使用“朝代名+年號數”的方式,萬曆是明神宗的年號。而神宗是皇帝朱翊鈞死後才有的名譽稱號,他活著的時候是沒有這個稱呼的。皇帝的名譽稱號叫做廟號,大臣(包括後、妃等)貢獻突出的,死後也會獲得榮譽稱號,叫做諡號。清孝莊皇后死後的諡號中有“孝莊”二字,這才是後人稱她為孝莊皇后的由來。因此,一些影視中某人自稱“我孝莊……”如何如何,總給人一種穿越的感覺。

    樓歪了,下面言歸正傳。

    元、明、清三朝的年號都有個“大”字,分別為大元、大明、大清,雖然我們平時不這麼叫。相反,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大漢”、“大唐”的國號,卻只有乾巴巴的一個字。可見這些朝代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歷史學家對大明的評價很複雜,我老莊也沒本事拿出個綜合性的結論,下面只撿一些典型事例給大家交待一下,讓各位對明朝有個大致的了解,以方便後文與荷蘭的情形相對照。了解明朝的可以跳過本節。

    有明一代,從朱元彰開國到崇禎上吊,共計276年,是自秦以後政權很穩定的大朝(百年以下的不算),不像漢、唐、宋等,雖然年代很長,但中間都被割裂過。

    大明出現過許多奇葩皇帝,拿幾個“表現突出”的給大家說道說道。

    1、木匠皇帝朱由校,廟號熹宗,年號天啟。

    天啟皇帝的木匠活做得極好,咱不是拍皇帝的馬屁,是真的做得極好,用“出類拔萃”形容也不為過。從設計到製作到上漆,人家一手包辦,貌似折疊床就是他先發明製作的(沒考證啊)。在沒有動力的年代,木匠活可是個力氣活。按說,皇帝有個嗜好也不為過,皇帝也是人嘛,後人還給正德皇帝(下述)翻案、說人家追求解放呢。問題是這貨做起木匠活來廢寢忘食,是真正的廢寢忘食啊,不但不吃不喝不拉不撒、連國家大事也不耐煩管。旁邊的魏忠賢就偷眼瞧著,瞧著皇帝幹到滿頭大汗、物我兩忘的時候,就顛顛地跑上去匯報國家大事,你說煩不煩?皇帝不耐煩地揮手趕他走:知道了知道了,你去辦吧!於是乎魏忠賢這個大蒼蠅就被趕跑了,於是乎就誕生了一個想殺誰殺誰、想咋整就咋整的九千歲,成為歷上最壞的太監(沒有之一),生祠遍布全國各地,日夜受人焚香朝拜,他也不嫌咯應。

    這朱由校還是個“文盲皇帝”,不是說他不識字,是說他識字少得可憐,經常要手下太監把奏章念給他聽。您老認的字兒少,那就找個認字兒多的太監給您念成不?這貨武大郎開店,手下的伙計也不咋地,一個念不准、一個聽不全,為此鬧了不少笑話、也整過一些冤案。

    古代,正常繼位的皇帝,像他這個文化程度的極罕見,搞不好就是獨一份。有興趣的考證下。


大明朝1602(2)

    2、無厘頭皇帝朱厚照,廟號武宗,年號正德。

    猜猜看,大明朝的“鎮國公、御賜威武大將軍朱壽”是哪個?這可是位兵部存檔、戶部發餉的鐵鐵的政府官員,年俸五千石。

    他的真名叫朱厚照。上面是他自己給自己封的官銜。

    你是皇帝好不好?皇帝本來就是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我會亂說?

    正德皇帝雖有點軍事才能,可喜歡瞎胡鬧。他有個很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橫刀立馬、成就一番軍功。正德十二年,機會來了,韃靼小王子統兵五萬騎兵入境,正德皇帝興奮地要御駕親征,結果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對,御駕泡湯了,情急之下,以“御賜威武大將軍朱壽”的身份強行離京。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謀反,這下他可就名正言順地御駕親征了。可誰知走到半道上就接到了捷報:叛亂被也是走到半道上還沒到任的南贛巡撫、一代心學大師兼軍事奇才的王陽明先生給平息了,王先生不但以少勝多平息了叛亂,還活捉了寧王等一干主要人物。這下正德不干了,嚴令放人!你沒聽錯是放人。於是乎,寧王等一干主要人物又被扔到幾條船上,在太湖上漂泊,然後是威武大將軍率軍奮勇衝殺、再一次活捉了寧王等人,才敲鑼打鼓地凱旋。

    這皇帝貪玩、愛玩、愛胡亂玩。行軍時穿一身小校服裝、混在隊伍裡護衛自己的鑾輿;試圖親自訓練老虎、反被老虎抓傷;皇宮失火、他高呼好大一團焰火!

    他嫌皇宮不好玩,就在宮外建了一座豹房,裡面養了一大批野獸和美女,成天在裡面不成體統。國事,自然被拋到一面,成就了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太監的風光。

    這個皇帝應該是被玩死的。南巡時,學漁夫撤網捕魚,可惜技術不過關,小船翻了,冰冷的湖水浸透了他已經被酒色浸透過分了的身體,回京後一蹶不振、不久斃命。

    3、不上朝皇帝朱翊鈞,廟號神宗,年號萬曆。

    這一位,是本章的主角。

    萬曆皇帝在位46年,佔了大明朝的六分之一,是大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中有28年不上朝(又說33年基本不上朝),各項指數直逼他的爺爺嘉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有20多年不上朝。不上朝的原因都是和大臣鬧情緒。嘉靖要追封自己的生身父親為皇帝,萬曆是因立太子問題,均遭到大臣們的嚴重反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居然沒撤,以“罷工”抗議。

    長話短說,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但國家相對穩定。明朝的經濟和科技領先世界,這個也是有定論的。萬曆皇帝時,大明GDP佔全世界的40%(沒查到數據出處,但NO.1是肯定的)。

    長話短說,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但國家相對穩定。明朝的經濟和科技領先世界,這個也是有定論的。萬曆皇帝時,大明GDP佔全世界的40%(沒查到數據出處,但NO.1是肯定的)。

    以航海為例,鄭和的下西洋大家都知道,不多說了,只作個總結:

    不論是後來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還是再往後一百多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他們的艦船規模、數量、最大艦船的數據,都被鄭和甩出好幾條街。其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叫響世界的“海上馬車夫”,不論其規模還是貿易額都比不上同時代的鄭芝龍的走私船隊。

    好奇怪、好奇葩。

 大明朝1602(3)

    1604年,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三年後,鄭芝龍出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的父親,以海盜走私起家,後歸順明朝。

    本節我們用鄭芝龍的故事,從一個側面來看一看當時大明的經濟、科技水平,其餘的就不展開說了,否則剎不住車。然後再用一節非常簡略地總結下明朝,就返回荷蘭進入正​​題。

    到1627年,23歲的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700-1000艘,高峰時據說有船隻三千多艘。這個數字遠遠大於“海上馬車夫”高峰時的1800艘。這只是大明朝海盜走私船隊當中的一隻,應該是最大的一隻。鄭芝龍集團一邊在東南亞往返貿易、一邊收過往船隻的保護費,每隻船三千,成為富翁。

    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在發展壯大,在東南亞打翻了老大哥葡萄牙,又於1624年打敗西班牙、獨自佔領了中國台灣,成為稱霸東南亞的唯一一隻西方船隊。日本閉關鎖國後,也只允許鄭芝龍集團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進入本國貿易。

    可是荷蘭人很鬱悶,因為鄭芝龍連他們的保護費也照收不誤,不交不行、少交也不行,不管你的甲板有多小、一律三千一隻。“此海是我開、此礁是我裁,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口號為愛莊股份山寨版)

    有壓迫就有反抗,東印度公司史料說: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須把一官這一根刺從公司腳下拔除。一官就是鄭芝龍以前的名字。他們聯合了其他海盜武裝“抗稅”!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後認輸了,與鄭芝龍簽訂了城下之盟。鄭芝龍還允許他們從事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這是塊肥肉,但必須先由鄭芝龍集團把貨物從中國大陸運到台灣、再轉手倒給荷蘭人,總之我吃肉你喝湯。荷蘭人打又打不過、跟海盜又沒理可講,只好認了。

    打仗就是打錢,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這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仰望的數字。至於船隻規模、武器兼備水平我就不細說了,總之不在一個檔次。當然,把小小的荷蘭和當時的巨無霸大明這樣直接比較有些牽強,可鄭芝龍說到底也只是個海盜。

    大明當時在世界上經濟和科技的強盛我就不說了,下面只簡單介紹一下工商業的情況。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明朝徹底迅速地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手工業得到了發展壯大。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

    明代中後期,商業空前繁榮,而且呈現出出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多至八九成都成為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成為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這些地方的口糧需要從外地進口,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放棄口糧種植,在這封建小農經濟時代的中國沒有一定的經濟轉型和思想轉變是做不到的。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無厘頭皇帝朱厚照,廟號武宗,年號正德。

    猜猜看,大明朝的“鎮國公、御賜威武大將軍朱壽”是哪個?這可是位兵部存檔、戶部發餉的鐵鐵的政府官員,年俸五千石。

    他的真名叫朱厚照。上面是他自己給自己封的官銜。

    你是皇帝好不好?皇帝本來就是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我會亂說?

    正德皇帝雖有點軍事才能,可喜歡瞎胡鬧。他有個很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橫刀立馬、成就一番軍......

    大明朝1602(4)

    大明朝1602年,即萬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萬曆皇帝突然患病,急召諸大臣至仁德門。估計他預感自己大限已到,擬詔廢止礦稅等,“所遣內監,俱令回京。”當晚宣讀上述詔書,嚴令如有違反懈怠者重懲。沒想到,次日皇帝就轉危為安,覺得自己還能再活五百年,於是下令收回詔書,被眾臣反對,帝大怒,欲親手殺死反對的司禮監太監王義。王義雖悍不畏死,終未能使皇帝收回成命。自是,礦監稅使肆虐如故。

    萬曆皇帝派出不少太監擔任礦監稅使到各地收稅,這些傢伙橫徵暴斂、草菅人命、強霸人妻、無惡不作,終激起各地民變。暴民衝擊、或乾脆火燒稅監衙門、殺死這些收稅官,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容忍的暴亂。可朝廷沒有派兵平亂,在大臣們的堅持下,只召回一些名聲太臭的傢伙而不了了之。但是,有一個叫楊榮的礦稅太監被暴民處死後、屍體又被投入烈火以洩憤。這一次,萬曆皇帝怒了,他要嚴懲兇手!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嚴重的後果是:萬曆皇帝絕食數日以示抗議!

    在大臣的堅持下,此事同樣也不了了之。皇帝拗不過大臣,以絕食抗議!

    古今中外,只聽說過民眾為抗議政府而絕食,沒聽說過強勢的皇帝(請注意是掌握實權的強勢皇帝)以絕食向他的大臣表示抗議。

    奇葩的大明、奇葩的皇帝。

    以上“絕食”內容原文為“帝為不食者數日”,有專家根據上下文將其解​​讀為上述內容。本文不做詳細考據,只為引出以下內容:

    明朝是一個強勢的朝代,皇帝強勢、大臣也強勢。針尖對麥芒、英雄對好漢。

    寫了這麼多明朝,明朝在我們眼裡還只是個影子,形不成完整的印象。但不能再寫了,就算作為儲備知識,再寫也離題太遠了,下面我們作個簡單總結:

    明朝廢除宰相、實行內閣制,當然這個內閣與英國內閣完全不同。朱元璋起初的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權力,結果並未如願。專家們對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優劣各有說法,但都承認,大明朝的內閣制實際上與皇帝保持了良好的平衡關係,即便有不上朝皇帝(當然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政事)、不問政事的皇帝等各種奇葩皇帝在位,明朝政府的運轉是正常且很有成果的(不要拿個別年代說事)。萬曆不上朝年間,有八年打了三次大的戰役,史稱“萬曆三大徵”,其中就有抗日援朝,這是中日第一次戰爭。這麼密集的戰役,歷朝歷代少見(朝代末期的天下大亂不算)。

    各地、各部上來的折子,先由內閣擬出處理意見,這叫做“票擬”,皇帝批復後叫做“批紅”(一般由太監代皇帝執筆),多數情況下,皇帝都會同意這些政務能手的處理意見。如果皇帝修改了意見,內閣還有權把批復退還給皇帝,不同意!這叫做封駁。到了明後期的天啟、崇禎年間,皇帝不得更改首輔的票擬已成為政府習慣。

    反過來,皇帝要下旨辦事,大部分情況下都得發到內閣由閣臣擬好後才成為正式詔書,而內閣認為詔旨有誤同樣可以封駁。皇帝不經過內閣直接發詔書叫做“中旨”,中旨很少、有些還被抵制。

    能夠把皇帝發下來的聖旨退回去,這是大明朝政體最顯目的一處。前朝不是沒有,但多於形式。到了後面的大清,印像中有這樣的規定,貌似沒人敢這麼做過,抗旨不遵、搞不好是要殺頭滴。

    明朝的大臣很牛,動不動就跟皇帝對著幹。萬曆皇帝下旨到戶部,命令給他的兒子福王​​(第三子,好像封的福王,就是爭國本的主角之一)劃拔官田四萬傾,戶部說太多了、打五折,皇帝也沒轍。

    如此的抗旨,如果與罵皇帝、或者與皇帝頂牛比起來,那隻是小菜一碟。

    明朝流行罵皇帝,萬曆被大臣上書罵作“酒色財氣”皇帝,這還不算最狠的,只是流傳甚廣而已。有個叫田大益的大臣上書,把萬曆同“夏桀、商紂王、週幽王、厲王、漢桓帝、靈帝、宋徽宗等昏君”並列在一起,這相當於把一個普通人罵作“流氓、土匪、敗家子、惡棍”,皇帝也沒把他怎麼著,擱大清朝估計夠滅門的罪了。

    大臣與皇帝政見不合、就抗爭,皇帝被逼急了就打大臣的板子,嘉靖大禮儀案、萬曆國本案都杖斃過百餘大臣,也沒擋住大臣的抗爭。有時候,如果某個大臣被打了板子、蹶著屁股爬在牛車上被拉回家,那人氣值就噌噌地往上竄,各地爭著請他去講學。明朝尤其後期流行講學,內容五花八門,包括抨擊朝政,不需要內容審查、也不要辦執照,有人听就行。

    反過來,明朝的皇帝也很強勢,什麼魏忠賢、“八虎”之流,夠牛叉吧,在皇帝面前還得夾著尾巴。整個大明,沒有出現過太監左右皇帝、甚至掌握皇帝生死的現象。魏忠賢聽到有大臣參他,嚇得抱著皇帝的大腿大哭;“八虎”聽說皇帝要收拾他們,除了惶惶不可終日外、毫無辦法。

    大明朝的皇帝最有骨氣,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明276年,沒有簽訂過任何不平等條約、沒有割讓過一寸土地,不和親、不納貢,在我記憶中首都被圍了四次,瓦剌、蒙古俺答、皇太極、李自成,皇帝沒有一個逃跑。李自成破城、崇禎自縊,明亡。
金錢至上的荷蘭(1)

    “……我們揚帆遠航……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為了愛財之心,我們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這是一首歌的歌詞,感覺如何?

    如果這首歌在我們耳邊響起,我敢說,不把它批倒批臭,“輿論”兩個字就倒著寫。

    我要告訴你:這首歌詞的作者名叫馮德爾,他是不是流行歌曲作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被譽為荷蘭“莎士比亞”的偉大詩人,請注意是“偉大”詩人。

    我還要告訴你:這是一首頌歌的歌詞。它不是普通的下里巴人的大路貨,它是一首頌歌!它是獻給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落成的頌歌!

    獻給莊嚴肅穆的市政府的頌歌,其主題思想居然是“愛財之心!”

    荷蘭人不是一般的愛財,“愛財如命”這個詞是個比喻,形容如何如何的金錢至上,但要放到荷蘭人身上,還形容不出“如何如何”的程度。

    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荷蘭城市的主人是那些貴族們,日漸富有的市民們口袋鼓起來,有了閒錢的市民們要投資。猜猜看,他們的投資方向是哪裡?

    市民們拎著錢袋子找到貴族,曰:我們要買下城市的自治權,您開個價吧。

    啥?

    荷蘭的城市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小王國,貴族就是這個城市事實上的國王,貴族管理城市、建立軍隊以保護稅收。現在,國王的臣民要用金錢買下國王的權力。

    天方夜譚!

    於是,各城市的貴族都同意了,交易成功!

    這才是天方夜譚!

    荷蘭人愛財,荷蘭的貴族也是荷蘭人嘛。

    從此,市民們自行立法,貴族不能直接向他們收稅。“市民自治”為荷蘭的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城市由有錢的商人統治,由他們來決定城市的管理。每個城市都努力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彼此相輔相成,結果是經濟興旺、城市發達,市民的投資取得了豐厚的回報。

    我常常在想,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發生在中國?

    大明朝開國,江南第一富翁沈萬三為討好皇帝,主動承擔了南京城三分之一城牆的修復,這是《明史》的記載。據傳,起初他提出修復一半、與皇帝“對半”,這還了得?朱元璋極為不悅:怎麼著?想跟我平起平坐?

    《明史》記載修完城牆後,沈萬三又提出自願拿出一百萬兩黃金犒勞軍隊,結果拍錯了馬屁、差點引來殺身之禍。帝大怒曰:“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
金錢至上的荷蘭(2)

    當時的荷蘭大體上處在封建時期,歐洲歷史上的封建和中國的大不相同。這裡只說一個不同之處:中央政府的權力很弱小,城堡(領地)的實際統治權在貴族手裡。

    此時的西歐,大部分地區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憑藉蒙古大軍西征傳入的火藥,摧毀了騎士們守衛的貴族城堡,建立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法國這樣一些君主集權的國家。這些國家擁有著割據的貴族領地和獨立的商業城邦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們可以有效地動員和組織起整個民族的力量。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靠這樣的優勢,率先進入了世界大國的行列。”(摘自CCTV《大國崛起》)

    荷蘭有沒功夫理會這股巨大的潮流,沒有哪個君主貴族跳將出來打算一統江湖。他們都忙著互通有無、共同發展商業貿易,生意倒是越做越大。在他們埋頭苦幹的時候,尼德蘭地區換了好幾個王國。荷蘭人不關心誰來當他們的國王,只要不打攪他們做生意就成。

    尼德蘭,意思是低窪的地方,相當於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1556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成為尼德蘭的統治者。

    起初荷蘭人沒有意識到這位擁有無敵艦隊的國王、與之前統治他們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有什麼不同。反正得有個國王,誰當不是當。於是,當新國王宣布荷蘭屬於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當新國王為他們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都表示臣服。

    但是,關鍵是這個但是……

    “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把手伸向他們的錢袋時,荷蘭人奮起反抗了。” (摘自CCTV《大國崛起》)

   啥?讓我們掏錢?

    尊敬的陛下:我們認同您是我們的國王、臣服您派來的總督、服從您這樣那樣的指手畫腳,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獻給了您,除了我們的錢袋子。可是陛下,我們願意這樣付出,就是為了保住我們的錢袋子啊!

    這事沒得商量,開打!

    打不過也要打!

    我的一位朋友,當他的朋友向他變著法子推銷產品的時候,我的朋友立即打斷他,說了一句不是名人的名言:

    “凡是讓我掏錢的事情,就別跟我提!”

    我確信我的朋友沒有荷蘭血統,看來人的看財之心是全世界通用的,只是荷蘭人把它做到了極致。我們知道,把某樣東西做到極致、或者把某個功能發揮到極致,要么獲得巨大的成功、要么迎來巨大的災難!
金錢至上的荷蘭(3)

    荷蘭人為了他們的錢袋子,勇敢地拿起武器與強大的西班牙人開戰,戰爭前後打了八十年、死傷無數,史稱“八十年戰爭”。這個戰爭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尼德蘭革命”,這次革命誕生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家,叫做荷蘭。

    大家不要嫌我囉嗦,一定要講一講這個過程。

    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568年到1609年,最初的反抗總會造成巨大的犧牲,尤其是各自為戰的荷蘭人。他們在最初的六年就使十五萬國人死於非命,他們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在1579年,來自荷蘭北方七個省的代表簽署協議、組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敵。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

    1588年,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

    同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優勢。1609年,新繼位的菲利普三世和荷蘭共和國簽訂《十二年休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獲得完全的勝利。

    第二階段始於1621年,荷蘭人乘西班牙捲入三十年戰爭之機,重新開戰,並不斷贏得勝利。在荷蘭軍隊不斷打擊下,西班牙被迫進行和談。1648年,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八十年戰爭和三十年戰爭。荷蘭為歐洲各國正式承認。

    下面是對尼德蘭戰爭的一個較高的評價:

    尼德蘭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是通過民族解放戰爭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後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在歐洲還普遍處於封建專制統治的時期,荷蘭共和國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它為資本主義在尼德蘭北部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也使人類歷史的前景出現一抹燦爛的曙光。

    如果不喜歡看上一段文縐縐的詞語,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國家是如何運轉的:假如要簽訂一項關係重大的條約:聯省共和國的首腦說了不算,得把條約拿到共和國議會去討論定奪;但共和國是由各個自治的省組成的,所以必須拿到每個省的省議會去討論批准;而每個省裡都有一些自治的城市,所以,條約得先通過各自治城市的議會批准。然後,批准或不批准的決定,再順原路返回給省議會—聯省共和國議會和首腦。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威廉?范德莫倫,這麼評價當時的荷蘭:

    不同的省,尤其是擁有沿海城市的省份,由城市的商業精英們統治,而整個國家政府、這些省的代表和統治者,也由這些家族產生,所以,你可以認為,荷蘭共和國有點像家族的企業。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荷蘭這個大企業也不例外。而且,這個大企業出了大手筆,跌破了俺的眼鏡。

    1609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藉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

    對以上規定你如何解讀?“任何人”包括不包括西班牙人?要知道,當時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這可是國家戰爭、民族戰爭。

    當時的歷史畫面是: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看到這裡我在想:如果在八年抗戰中,在國統區(請不要拿汪偽政府來抬槓)、或者共產黨的治下出現了這麼個銀行,日本人能貸出款拿回本國為戰爭服務,會怎樣?

    估計政府還來不及動手,銀行就已經被憤怒的人民砸了個稀叭爛。

    契約至上和意識形態至上,大約是東西方人的根本差異。

金錢至上的荷蘭(3)

    荷蘭人為了他們的錢袋子,勇敢地拿起武器與強大的西班牙人開戰,戰爭前後打了八十年、死傷無數,史稱“八十年戰爭”。這個戰爭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尼德蘭革命”,這次革命誕生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家,叫做荷蘭。

    大家不要嫌我囉嗦,一定要講一講這個過程。

    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568年到1609年,最初的反抗總會造成巨大的犧牲,尤其是各自為戰的荷蘭......

   金錢至上的荷蘭(4)

    戰火紛飛中,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他們的商船穿梭在砲火連天的海面。那邊仗打得熱火朝天、這邊掙錢掙得不亦樂乎。

    你敢把錢投給這樣的公司麼?還十年不分紅。搞不好錢就被打了水漂,嗯,應該是打了洋漂。

    荷蘭人敢。

    前文說過,股東們十年沒有分到過現金紅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不賺錢,他們“狠狠地”賺著錢。他們沒有急著把賺來的利潤拿出來花掉,而是再投資。

    利滾利、錢生錢,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途徑。

    但是,十年不分現金還是有問題的。許多股民入股時拿出的錢可不只是“閒錢”、而是從養家糊口的份子錢中扣出來的。我不知道阿姆斯特丹市市長十年拿不到分紅會怎麼樣,但市長家的僕人、她的家庭很可能因此發生現金流故障,雖然她投資的賬面財富增長很快,但一家人基本的生活更要保障。類似的情況有很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609年,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七年,荷蘭人發明了股票交易所。

    來吧,缺現金的過來變現、看好公司成長性的掏錢投資,還有,具有A股股民屬性的投機者,你們也來吧!這裡沒有漲停板、也沒有T+1。只要大干一票、在大城市買海景房不再是夢想,幹兩票、躋身上層社會、直接與貴族對話不再是距離。給你一片海域、換你一生奇蹟! 別再猶豫了,這裡才是實現你夢想的地方……呃,這好像是索馬里海盜的招聘廣告。

    各種印度公司,其實就是索馬里海盜的祖宗。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坐下來,看一看股票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拋開專家們對股票的複雜繁瑣的定義,我們只從荷蘭的第一隻股票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來看看它存在的價值。

    如果不發行股票,東印度公司就籌不到那麼大的一筆資金,那麼它最初的規模就很小。我們知道,同樣的高成長和高擴張,起點的基數相差較大、擴張後的規模相差就更大。

    股票交易所又解決了股票的流動問題,也解決了股東們的後顧之憂(請注意不是股民),使得公司可以沒有顧忌地專注發展。更重要的是,如果東印度公司要擴股,就會得到積極的響應。他們想當股東當股東、想拿現金拿現金,何樂而不為?

    股票是一個創舉、股票交易所更是一個創舉。應該說,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件具有標誌性的大事(此條為愛莊股份的結論)。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金錢至上的荷蘭(4) 

    戰火紛飛中,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他們的商船穿梭在砲火連天的海面。那邊仗打得熱火朝天、這邊掙錢掙得不亦樂乎。 

    你敢把錢投給這樣的公司麼?還十年不分紅。搞不好錢就被打了水漂,嗯,應該是打了洋漂。 

    荷蘭人敢。 

    前文說過,股東們十年沒有分到過現金紅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不賺錢,他們“狠狠地”賺著錢。他們沒有急著把賺來的利潤拿出來花掉,而是再投資。 

    利滾利、錢生錢,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途徑。 

    但是,十年不分現金還是有問題的。許多股民入股時拿出的錢可不只是“閒錢”、而是從養家糊口的份子錢中扣出來的。我不知道阿姆斯特丹市市長十年拿不到分紅會怎麼樣,但市長家的僕人、她的家庭很可能因此發生現金流故障,雖然她投資的賬面財富增長很快,但一家人基本的生活更要保障。類似的情況有很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609年,就是荷蘭東印度公...
金錢至上的荷蘭(5)

    本章我們來總結荷蘭能夠成為第一隻股票的誕生地的緣由。本章的主要觀點來自於我個人,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出來,不要因此誤導了大家、尤其是誤導了貪婪而又善良的股民。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威廉?范德莫倫,簡練精闢地作出了結論: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前文提到過,當時的荷蘭,各省實際上實行的是類似聯邦制,重大事項要投票、一些事項必須全票通過才能實施。這種體制保證了重大事項、尤其是對外政策的一致性、又使各地區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大部分地區是由商人掌握著領導權,商人唯利是圖,這話一點都不假,他們在確定了國家重大政策後,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不用問,當然是商業問題,這是利已利國的大好事。這幫商業精英們聚焦在一起,有錢又有權,不搞出創新是不正常的。

    反觀當時西歐的其他主要國家,如英國、法國、西班牙等,都是在國王統治下的國家,為了領土和稱霸,戰爭就成為常態。而具體到這些國家的每一塊領地、城堡,又是貴族掌握著實際權力。打仗就是打錢,國王家也沒有餘糧,為了戰爭需要他就要向這些貴族徵稅,這就是問題所在。和中國封建王朝不同的是,國王不是想徵稅就能征的,荷蘭的獨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再舉兩個例子。例一: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更換了國王,革命的起因之一就是前國王濫徵稅。次年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任意徵稅。可當時英國與法國開戰,錢怎麼弄?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提到的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銀行製度的建立。這個銀行每年給王室貸款120萬英磅,王室只需每年支付10萬英磅的利息就行,不需要還本金。有這樣的好事?當然沒有,英格蘭銀行取得了貨幣的發行權,就是說,英磅不是英國政府發行的、而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

    題外話: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的貨幣都不是政府發行的。美國也一樣。美元由美聯儲發行,美聯儲相當於我國的私營企業。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就是為了抗稅。北美當時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派出軍隊為他們站了大約150年的崗,風裡來雨裡去的、還都是義務兵,沒讓當地掏過錢。英國王室覺得夠可以了、也該收點稅了吧。沒成想當地人不願意了?啥?一百五十年都沒收過稅、憑啥現在要收?完全沒有道理嘛!

    就是說,如果你總是義務地幫助某人,假如有一天你突然不幫他了,那就是你的錯!

    於是開打。

    打仗就是打錢,美國各州的頭頭們湊在一起商量怎麼辦(最開始沒有美國這個名字,姑且這麼說)?有人提出不行咱們收點稅吧、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嘛,結果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反對地理由也是槓槓的:咱為啥打仗?不就是為了抗稅嘛。要是繳稅的話這仗就別打了,直接給女王陛下掏錢不就成了。這樣稅就沒法徵了,只好四處借錢,抵押物是國家信用、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實話說,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以後怎麼還這筆錢。所以美國自開國起就是個欠債大國,也由此開發出一種新的國家經營模式:花未來的錢。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