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大明朝,作個對比。
大明朝的經濟發展處於世界前茅,被專家們定性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金融的發展卻一直沒有起色,更別說股票和有限責任公司了。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錢莊發行的銀票,始於宋朝、但在清朝才形成全國性規模。紙幣雖然早在宋朝起就發行過,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卻沒有金融概念,它不許兌換成銅錢等實物貨幣、且隨意增發,後貶值。明朝發行過“大明寶鈔”,但只發行不回收,你可以想像會出現的情況:沒錯,後來實際上不流通了。
究其根本原因,我個人認為在於文化。我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第一,士農工商。這是中國封建朝代對人的等級的實際分類(此處與元朝對人的分等不是一回事),“士”在這裡泛指讀書人,除了士之外,農業為本,農民的地位最高;往下是工匠,最底層是商人。把商人放在最底層,是因為傳統文化認為商人的低買高賣的行為不道德、而且屬於不勞而獲,這是人們所不齒的行為。各朝代對商人的限制頗多,以明朝為例,明朝甚至對商人的衣著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不准穿絲綢,錢再多也不准穿、穿了就是犯法。朱元璋時期還對衣服式樣有具體規定,穿錯了都不行,總之,讓人一看的衣著就知道是個商人。
封建統治者不能充分認識商業的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這是歷史的局限。他們採取各種措施限製商人的商業行為,比如課以重稅等。三十多年前國家還有個“投機倒把罪”呢,是寫到刑法裡的。雖然這樣比較有些牽強,因為當時的投機倒把是對計劃經濟的破壞,當然要定性為犯罪。不過,年輕一代可以回家問問長輩,問他們當年(不是現在)對投機倒把的看法,相信多數人都會反對這種行為,當年反對的理由不僅僅因為這種行為是犯法的,更主要的是老一代人厭惡這種“不道德”的行為。這就是印在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儒家印記。
第二,有限責任概念。有限責任概念應該是現代經濟的標誌之一,但在我國封建時期卻不會被認同。不論是道貌岸然的君子還是市井無賴,“父債子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官府也會嚴格恪守。你開的店破產了、不夠賠,那就拿家產出來抵、抵夠為止,抵不夠,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以至於到當代,一些由個人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還被當地工商部門分類到私營企業來管理。像夫妻公司、父子公司等,實際上他們自己的運營也不規範,生活開銷和公司費用混在一起。
沒有有限責任概念,就不會有有限責任公司。沒有有限責任公司,就不會有股票。股份和股票不是一回事。
在中國封建時代,意識形態凌駕於契約之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經常聽到有人說:市場經濟有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調整著市場的平衡。愛莊股份要說:文化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實際上主宰著這個世界。
第五章:鬱金香泡沫(1)
正如許多中國人分不清月季花和玫瑰花一樣,許多聽說過“鬱金香泡沫”的股民同樣分不清百合花和郁金香花。少年,你獻給女朋友的是九十九朵啥?
下面兩小段科普鬱金香花的知識,與後文有關、與獻花無關。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荷蘭的國花。中藥名稱:鬱金香、郁香、紅藍花、紫述香等。鬱金香原產地確切起源已難於考證,多認為起源於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現鬱金香已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擁有八千多個品種,其中被大量生產的約150種,紅、黃、紫色最受人歡迎。鬱金香花朵有毒鹼,和它呆上一兩個小時後會感覺頭暈,嚴重的可導致中毒,過多接觸易使人毛髮脫落。至於味道嘛……有點洋蔥味、肯定沒有洋蔥好吃,這個後面詳細說。
鬱金香有兩種繁殖方法。一種是通過種子繁殖,這要經過7到12年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球莖。另一種是通過鬱金香的根莖繁殖,鬱金香的根莖就像大蒜一樣,栽到地裡每年四、五月間開花,到了九月,根部又會長出新的球莖。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
從1635年到1636年一年時間,鬱金香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價格總漲幅為5900%,然後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跌掉了90%,這還沒有完,之後仍然跌跌不休。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中止合同。
炒到最高價的時候,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被售出。你不需要知道4600弗羅林值現在的多少錢,你只需要知道,購買者還要額外支付一筆“小費”: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俱。這筆小費無論用什麼方法往低裡算,也抵得上現在的一輛中級轎車了吧。
跌到最低點的時候,有些品種的跌幅超過99.99%(後面的位數記不准,忘了資料來源),據說不值一顆洋蔥的價。也對,本來就沒有洋蔥好吃嘛。
鬱金香16世紀從中東傳入歐洲,先後在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上層社會中受寵。具有外國風韻的鬱金香高貴、優美、鮮豔,深深地吸引了達官貴人的眼球,在衣領上別一枚鬱金香不但成為身份的象徵、也成為高雅的代名詞。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在家裡擺放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可當時鬱金香的主產地離他們最近的是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物以稀為貴,鬱金香成了有錢人朝思幕想的“夢中情人”。有人為了追求時尚、不惜高價派人專程到君士坦丁堡去收購球莖。這樣,鬱金香越來越走紅,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甚至形成了一種觀念:如果不收藏鬱金香,就是趣味低級惡俗的土包子。
就像現在的奢侈品大比拼,張三說我的是某某名牌手錶,價值多少萬;李四說我的是某某名牌,價值多少多少萬;王五則低調地說:我的是全球限量版。三隻表所代表的三個人的地位立碼顯現。
鬱金香也有“限量版”,一些名貴的品種價格奇高、還常常有價無貨。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
如果到此為止,也不會產生後來的所謂泡沫。泡沫是炒作出來的,炒作是由投機來實現的。現在的狀況還不能算是投機,因為投機不以最終佔有為目的。
荷蘭的上層社會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當然,這只是開始。荷蘭人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荷蘭人。
鬱金香泡沫(2)
鬱金香於1570年從奧地利傳入荷蘭,立即受到上流社會的追捧,包括當時著名學者在內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加入到收藏鬱金香的行列之中。血液裡流淌著高比例商業元素的荷蘭人,敏銳地抓住商機、很快就在當地試種成功了。
“亂世存糧,盛世養花”,何況鬱金香的市場需求如此之大,很快就在荷蘭生根發芽。
隨著鬱金香“國產化”比率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行列。收藏的人已從上層社會漫延到中產階級商人,然後向小店主甚至普通市民漫延。
正如其他產品一樣,“國產化”的道路上充滿了困難和艱辛。雖然荷蘭的地理氣候條件十分適應種植鬱金香,但在缺乏現代園藝技術的古代,嬌滴滴的花兒水土不服,不但產量不高、還動不動就生病。一種叫作“花葉病”的病毒時常暴發。這是種非致命病毒,正在種植者為它頭痛的時候,奇蹟發生了,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使整個花朵閃閃發光,人們為它到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火焰”。到這種身材嬌小嬴弱、色彩鮮豔明亮的花朵立時成為人愛人憐的寵物,就像林黛玉的病態美。
小時候讀過的一本書裡,有專家研究林黛玉因為有肺結核、還極可能抽大煙,實際上是平板胸、黃臉、黃牙、還有口臭。真搞不清是林黛玉的病態美、還是讀者病態地愛美,反正“火焰”之類的病變鬱金香花成為熱炒板塊,公眾的鑑別標準統一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
該炒作題材受到市場的一致認同,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追漲越熱烈,促使了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據說海牙有一個鞋匠,自己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有一天來了一夥人,他們表示願意集資買下這株名貴品種。一番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之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這個價格相當於他十年的收入。貨款兩清後,其中一個買家當著鞋匠的面、做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動作:他把買到的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一腳將其踩成爛泥。
“我們也培育出一隻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我們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若有必要,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辣手摧花者平靜地說道。
第五章:鬱金香泡沫(3)
鬱金香啊鬱金香,
她給人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曙光,
她花團錦簇、嬌媚多姿、今人神往。
她擁有一切世上無法展示的色彩……
這是一首當時讚美鬱金香的詩歌,雖然沒能原汁原味地譯出原文,我們還是能從中體會到它對鬱金香火辣辣的熱情。
荷蘭人全民總動員,貴族、市民、農民、工人、海員、馬車夫、清潔工甚至是女僕(不知道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女僕是否又參與其中),拋棄工作、變賣家產、把籌到的錢拿來購買鬱金香,或者從事鬱金香的種植。
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倫記錄下了這段盛況:“誰都堅信,鬱金香將永遠持續下去……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阿姆斯特丹當時已經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風向標作用絕不能小覷。荷蘭全民熱炒鬱金香,立刻引起“全世界”(即西歐)的注目。各地飛到荷蘭的訂單不問價格、大小通吃,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就這樣還有可能拿不到貨。於是,隨著飛來的訂單,商人們從世界各地“飛”到荷蘭。一時間,荷蘭的大小酒館人滿為患,那裡成了交易旺地。
他們掙了多少不知道,反正酒館老闆是從頭到尾的贏家,從一開始笑到最後,因為每一筆交易都要向酒館老闆支付一定數額的“酒錢”。這讓我想起了美國西部的淘金熱,掏金者掙了多少不知道,一個專賣鐵鍬的個體戶卻一直咧著嘴笑。
荷蘭的商人就是有眼光,他們迅速成立了專門經營鬱金香的行會,開始囤積鬱金香花球莖,讓市場處於飢餓狀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高交易價格。這比現在的炒房團先進多了,炒房團是麻雀戰、游擊戰,人家在17世紀就進入集團戰了。
這個集團深諳現代商戰套路,他們時不時地組織一起拍賣會,把價格和人們的激情推向高潮。在拍賣會上還專門用稱金子的小秤來計量球莖,讓人們把鮮花與黃金放到同一心理價位。一開始我沒有看懂為什麼用秤稱,後來根據一些資料推斷:品種差不多的,球莖越大開出的花越大、則越值錢。
人們街談巷議的內容永遠離不開鬱金香,誰要是說沒做這一行,都不好意思出門。報紙上也時常推出行情報價,伴隨著的是某某人的轉手生意的暴富。大街上隨處可見遠道而來有大把大把錢財的商人,導致荷蘭主要城市外來人員劇增。這些有錢的外來人口和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明顯不同,他們出手闊綽,不但推高了鬱金香的價格、也推動了城市消費指數的急劇上升,住房、交通、日用品價格暴漲。
事情開始變味了。人們開始以倒賣為目的,鬱金香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價值。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大家權當笑話看吧。
限於當時的交通和資訊,大洋彼岸見過鬱金香的英國人很少,因此被嘲笑為土包子。一天,一位英國業餘植物愛好者來到荷蘭,他在朋友家的桌子上看到了一株從沒見過的、類似洋蔥的花莖,這位植物愛好者掏出隨身的小刀開始一層一層地剝開花苞進行他的業餘研究。此時房間的主人進來了,看到眼前的情形大叫道:“你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我在剝一隻洋蔥啊。”
“該死的蠢貨!”主人大罵道:“它是范?德?埃上將(注:一種名貴的鬱金香花的名字)!”
“謝謝!”植物愛好者掏出本子,非常認真地記下了這個複雜的名字,問:“這些上將在你們國家很常見嗎?”
主人才知道和這個英國土包子沒有共同語言,連拉帶扯地把他帶到市政官那裡,這位可憐的植物愛好者被關進監獄、直到他找到了足夠的抵押品才被放出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