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人類管理實務2:民主

寫點題外話在前面,我是否可以建議一下電影院,重放一下《大話西遊》?讓我這個看周星馳盜版電影長大的70後有機會買一張真正經典電影的票,支持一下星爺?我這裡讀者不乏財經業的人,如果有認識院線老闆的,麻煩轉告一聲。

    我們認識民主,並不是從美國,這點很多人是沒有意識到的。
    美國的民主對於我們來說,是隔紗的天堂,美好卻無法著力,即使是再崇尚美式民主的人,他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反擊認為中國不適合民主的意見,因為亞非拉有太多的民主社會陷入混亂、腐敗和窮困潦倒。
    直到台灣地區開放黨禁選舉,從一個威權社會跨入民主社會。
    如果你觀察台灣,會發現其真正經濟騰飛的時候,是蔣(經)國時代建立的基礎;你如果把目光轉向韓國,其經濟騰飛的時代是朴正熙獨裁時代;日本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自民黨一統天下數十年的時期;智利經濟的迅猛發展是皮諾切特軍政府時代。
     於此同時,諸多民主社會,比如智利的近鄰阿根廷,台灣地區的近鄰菲律賓,美國的近鄰海地,都陷入混亂和經濟衰退,其中菲律賓、海地等等民主體系腐敗到極點,壓榨人民到極點。
     何解?
    這不是西方社會對這類現象的解釋,說威權體系犧牲人權得到效率,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這個解釋是不對的。

    我們看一下日韓台灣地區的民主選舉是怎麼樣的。
   民主建立在國民選擇的基礎上,問題是怎麼選擇?選民知道誰?認同誰?所以必須要營銷被選舉人,這需要金錢!
   民主社會一開始的基調,就是金錢的選擇!而非民意的選擇。
   其次是這背後價值觀認同、利益取向選擇的問題。
   而民主的本意是要取得權利相互制衡,而非以一部分人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核心主張。
   那麼,在傳統的民主社會,金錢社會是首要的;美國的競選首先是籌款,誰的錢多,誰先佔據贏面。通道有了,受眾面有了,才宣傳主張、價值觀、利益趨向、治國策略。
   日韓台灣地區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但處理方法東方化了。
   首先剖析國民的有力人士板塊,在西方,宗教組織、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工會力量、媒體、環保組織是強有力的板塊;底層和中產都是被忽悠的角色,他們的選票至關重要,但卻是無力的。
   這決定了,即使他們有選舉權,最後的利益也是被犧牲的。
   在東方,宗教組織和工會組織發揮的力量並不夠大,但地方勢力替代了宗教組織,就是地方豪強,其中包括了黑社會。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主導權力架構,政客從資本拿到政治獻金,收買媒體和地方豪強。地方豪強下建立各種基層組織,許多地方上有力的角頭,在相鄰間擁有威信,展開大規模的飯局,給鄉鄰紅包,要求他們選擇主張的候選人。近距離視野內的好處替代國家長遠視野裡的國民利益。
    因此,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你會明白一半其中的緣由;你也會明白損害集體利益的鄰避主義是怎麼誕生的。
    政客必須承諾相應的政策、稅收優惠等等。
    基於企業家精神,這樣的策略對經濟社會有促進作用的,但也會形成財閥體系和寡頭壟斷,到一定的時期,就會妨礙經濟增長,中產收入陷阱形成。
    所以韓國在朴正熙、兩金時代結束後,反腐敗和權力製衡體系形成,黑金政治告一段​​落,財閥體係被削弱,才保證了後期韓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台灣地區對民(進)黨陳(水)扁的追訴成功,對政治獻金的治理是有一定約束的。但群氓的崛起和泛民粹的喧囂,實際上對台灣經濟的增長是有害的。
    這是民主體系的弊病。
    民主社會如果走向這樣一個結構,就會變成一方面收買選票繼續存在:柔性的收買選民,也就是一味滿足選民的福利要求;一方面對勞工組織、環保組織極端的要求讓步。左邊不敢收福利,右邊要自由和民粹,於是民主體系的經濟體就效率低下。
    這裡面談到一個腐敗問題。
   在一些初級民主社會裡,資本和權貴控制選票上台後,形成集權,會產生兩種結果。如果當政者心懷理想主義,為國為民,就會產生好的政策發展,也伴隨著政治現金等腐敗,但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收入整體遞增,雖然貧富差距增大。這裡面伴隨著的腐敗被美國一個研究者稱之為發展型腐敗。
   我認為簡單的原因是發展的速度和收益,超過了腐敗的速度和成本,因而效率增加的情況下,經濟和國民收入增加。
   另一種情況是當政者極其自私,以國為糧倉,全面壓榨,就會導致整個國家經濟進展緩慢,國民被壓榨,寡頭經濟形成,天花板橫貫上層,底層和中層向上的通道被堵死。
   這就是掠奪性腐敗,國民完全被壓榨了。

待續.......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