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上,老股民都知道有這個詞:巴菲特指標。
這個巴菲特就是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它的含義是,用股市總市值除以國民生產總值(GNP)。當兩者之間的比率處於70%至80%之內,意味著股市有上漲潛力,可以買進。如果高於這個比率,特別是超過100%時,股市風險比較大。
目前美國股市的市值在25萬億美元左右,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8萬億美元,兩者比率大概在140%左右。也就是說,美國股市估值偏高了,風險偏大了。
那麼中國股市呢?台灣地區比較特殊,暫且不論。香港股市目前的總市值大約21萬億人民幣,其中H股、紅籌股、內地民企股的市值,佔港股總市值的62.3%,成交佔港股的73%(數據來自港交所官網)。所以,香港經濟、香港股市是跟內地高度關聯的,我們需要跟深滬股市一起通盤考慮。
即便拋開新三板、各地股權交易中心的市值不算,僅僅計算上海、深圳、香港三地主板、創業板、中小板市場,目前總市值也達到了76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的GDP,據專家研究,基本等同於GNP。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出來,目前的“巴菲特指標”為115%左右。
也就是說,按照“巴菲特指標”,中國股市目前已經被明顯高估了。
但我們要知道一點:美國股市接納了全球很多國家優秀企業的上市,中國股市比較少(香港有一些),所以“巴菲特指標”在中國股市使用的時候,應該適當調低。
於是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直接融資潛力較大,居民資產配置也過於偏重房子。未來10年,我們將從“印鈔票的時代”轉向“印股票的時代”,中國股市市值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比如新三板,目前掛牌企業是5000家,計劃在4年內增長到2萬家。深滬股市沒有公佈擴容計劃,但我們都知道,就在12月25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就國務院剛剛出台的《關於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結構的實施意見》做了說明,給出了股市大擴容的強烈信號。這從文件標題“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可以看出來。
即便未來深滬股市的大擴容不像新三板那樣迅猛,假設5年總市值只增長1倍,GDP按照每年7%增長,仍然不考慮新三板的市值,5年之後中國股市的“巴菲特指數”也將達到令人恐怖的180%以上!
事實上,中國未來不僅要大力發展主板、創業板、新三板,還有各地冒出的股權交易中心(四板)和股權眾籌(所謂五板市場),總之未來可交易股權量將大大增加。
也就是說,從2016年開始,上市股權稀缺的時代即將結束,股票“物以稀為貴”將逐步成為歷史。股市整體估值水平必將逐步走低,只有這樣,“巴菲特指標”才不會過於離譜。
也許有朋友會說:別拿美國的尺子量中國人的腳,咱們仍然可以關起門來玩泡沫,因為咱們情況特殊。
筆者的回答是:這個時代快要終結了。畢竟人民幣要走國際化道路,人民幣納入SDR之後還有很多承諾要兌現,包括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泡沫當然還能玩一陣子,但風險越來越大,代價越來越大。
寫這篇文章,不是說股票不能炒了,而是提醒大家,在享受短期“泡沫紅利”的同時,注意即將到來的大趨勢。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人“薅羊毛”。資本市場是殘酷的,六七月份的股災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