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摘錄於何新《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第十一章·我國經濟當前遇到什麼問題? 》(何新著,時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此文原是何新於2000年3月8日接受中國新聞社《華聲報》記者王湧採訪的一篇獨立談話,該文曾摘要發表於2000年4/5月的香港《廣角鏡》雜誌等報刊。 )
也就是說:本文寫於距今16年前。但是文中提出和討論的全部問題都是今天中國經濟中正在遭遇的。並且此文關於西部與西域開發的戰略設想中,蘊含了開拓中亞和西亞經濟帶(一帶一路)的設想。
【全文目錄】
1.中國需要適應本國國情的經濟學
2.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經濟周期及發生原因
3.中國威脅論的經濟含義
4.股市圈錢的奧秘
5.金融突擊和掠取成為當代資本集聚的新形態
6.中國發展需要尋找正確的理念
7.安國務求治本
8.股市是一種虛擬經濟
9.較理想的經濟模式是“混合經濟”
10.中國應當制訂自己的全球戰略
11.網絡殖民與網絡安全
12.中國必須參與“全球化”
【提要】(黃世殊摘錄)
●中國的經濟學具有兩個傳統:
一個是務實的傳統(毛澤東、陳雲等人的政策經濟學)。
另一個是脫離經濟實際的理論經濟學的傳統。
●脫離實際有兩種方式:
蘇式政治經濟學是一個脫離實際的概念體系。
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也是一個玩弄抽像模型的概念體系。
●所以中國至今還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適應於中國國情的經濟學。
●蘇聯流派與英美流派的經濟學都是以主觀意識形態(所虛擬的某種理想經濟模式:前者是中央計劃經濟,後者是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經濟)來歪曲經濟生活現實。
●通貨膨脹是有特殊涵義的概念,通貨即貨幣,貨幣超量發行過盛,就會發生通貨膨脹。但是價格上漲只是一種經濟現象。
●1988-1989年發生了物價混亂和物價急劇上漲。其直接原因是當時的價格政策發生了突變,並非超量發行貨幣造成了價格急劇上漲,因此確切地說不是通貨膨脹。
●凱恩斯“總需求”、“總供給”這兩個概念其實都是貨幣資本的概念,而非關於實物供給的消費概念。
●中國經濟學家常常誤解和誤用這兩個概念,而且有時是在反義上將其誤用。
●誤用這兩個概念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當時許多經濟學家正迷戀於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
●1988年-1989年的經濟中,已經發生了工業庫存的巨量增加和企業資金的周轉困難。這種周轉困難當時表現為現金荒(通貨緊縮),銀行信貸呆壞帳增多(潛伏著金融危機),以及民間利率高企即高利貸經濟的擴張。
●1989年以後出現的“貸幣荒”,反映了企業流動資金短缺,是需求不足的明證。這種需求不足發生的機制,是由於生產部門產成品不能在市場上找到有效需求。從而轉化為貨幣和利潤,使貨幣不能順暢回流到生產部門完成貨幣運動的循環而造成的。國家及銀行投入生產部門的源源不斷的貨幣物資流,在生產部門都轉化為產成品的巨量積壓庫存,這就是生產過剩。
●但另一方面,生產規模還在財政赤字及信貸供給的支持下不斷擴張,終致造成資金、資本物供給的巨大缺口。表面看是供給不足造成危機,真正的根源,卻是由於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由於投資無法增值和回收。)
●計劃經濟下不僅同樣存在經濟周期,而且其機制與市場經濟中具有本質的相同。
●由於生產過剩而導致需求不足。存貨的劇增,汲乾了大量資源和資金。表面反映為投資需求擴張,實際卻是市場需求不足,以致生產部門資金回收困難,利潤下降或無利可圖。當國家提出“治理整頓”而以緊縮貨幣政策中斷生產企業貨幣供給源時,經濟循環即不能繼續進行,於是往往發生緊縮效應導致的經濟衰退。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出現通貨緊縮,因之而發生“三角債”——債務鏈的斷環。
●當代經濟學家缺乏對工業經濟是一個連鎖性貨幣及物資流動循環的認識
●科爾內所謂“短缺經濟論”是一個極其表面化的虛假概念。
●社會主義經濟的經濟周期並不表現在投資者由於無利可圖而收縮,而表現在國家財政超收入擴張,以至出現赤字。經濟的高峰期往往出現赤字財政。直到財政不堪重負無力擴增,出現資金困竭,遂導致國家金融(信貸)和財政政策的急劇收縮(緊縮)。
●在高峰期的財政赤字往往導致兩種後果:(1)社會持幣過量,引發顯性或隱性的通脹。 (2)生產部門原料及能源後繼供給困難,形成所謂“生產瓶頸”。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發生物資供不應求的現象,前者表現在消費品方面,貨幣似乎大於消費品供給。後者表現在原材料及能源即資本品方面,供給不足造成生產停頓,企業面臨停產。
●表面看,這似乎都呈現了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但這種現象,與市場經濟中的“貨幣總需求大於貨幣總供給”完全不是一回事。貨幣需求大於貨幣(資本)供給,意味著通貨收縮造成的經濟危機。而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即貨幣超量供給,才會造成通貨膨脹。所以我說當時許多經濟學家恰恰僅用了一這兩個概念。
●1991年在古巴,古巴領導人根據傳統的蘇聯模式政治經濟學原理,對我講在古巴沒有資本主義的通貨膨脹。我對他們說:古巴人民手中持有巨量貨幣。但是物資、商品完全憑票證供應。離開票證買不到任何商品。而票證在黑市上具有價格。票證黑市價格,就是商品的黑市價格,也就是真實的通貨膨脹價格。由於實物不可能供給而發行票券,限量配給。另一方面又大筆發行貨幣,用以支付工資和獎金。這就造成人民持幣待購,造成民間巨大的貨幣存量。這就是隱性的通貨膨脹,是通貨膨脹在計劃經濟中受到國家約束而發生的畸形表現。
●短缺的實質是貧窮。單純的市場經濟能夠消滅貧窮嗎?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
●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意義中先驗(必然)地包涵了貧困現象。
●在自由市場經濟中,不再會有“排隊現象”,不再會有持幣待購現象。為什麼?因為窮人們手中根本沒有貨幣。但是,照樣會有“短缺”和“貧窮”。
●國有企業效益問題在合理層面上,可以歸結為一個凱恩斯的概念,即“資本邊際效率(益)”的問題。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被預設了一個意識形態陷阱,暗涵著兩個假定:
(1)所有的國企似乎都有效益不良問題。這是假命題。
(2)似乎僅僅國企特有效益問題,私有或非國企則無此問題。這又是一個假命題。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虛假問題,是熊彼特所謂的“虛構問題”。
●熊彼特說:“所謂虛構問題就是分析家自己使用的分析方法帶來的問題。……其中包含方法論上的根本錯誤。”
●荒謬問題必然引出荒謬答案。利用這一虛假問題很自然就可以引導到如下的思路:由於所有國企都有、並總有、並必然有“效益不良”問題,且解決不了。那麼唯一辦法就是“改制轉軌”——轉向解散國企的私有化是改善中國企業經濟效益的必然出路。這就是“破產”經濟學家們所提出的結論“人間正道私有化”。
●民營企業實際上往往可以用低工資在競爭中打敗國企。這個問題可以用馬克思的經典術語來解釋,就是民企的“絕對剩餘價值率”高於國企。
●股份制銀行內部財務遠比國有銀行鬆懈,受監管力度小得多。
●由於其內部財務的靈活“機制”,對大額儲戶可以以各種形式提供資金優惠,包括提供高達4‰的貼水,即變相的高息吸儲。
●在與國有銀行對儲源的競爭中,股份制銀行即佔據了極大的優勢,奪取和吸納了大宗的儲戶。導致國有銀行的儲源急劇收縮。
●只要能源源不斷地吸入新增的儲金,這種虧損在帳面上完全可以被掩蓋起來。這就是一個國企在不公平競爭機制下之所以落敗的實例。
●如果中國對外全面開放金融業務,開放人民幣國內業務,則可以肯定,在與具有更靈活的內外機制的外資銀行的競爭中,國有銀行將會被打得徹底一敗塗地。
●在國內經濟中,重複投資、生產過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解決生產過剩,有三種辦法:
一是消極的辦法,即破壞自身的生產力。
二是積極的辦法,即開拓新市場,擴大市場容量,特別是拓展國際市場。西方工業化國家之所以一天不能放棄世界市場,正是由於國內的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所決定的。 (但由此可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某些經濟學家開給中國人的以“內需主導發展經濟”的藥方,乃是一貼毒藥。)
三是搞垮競爭利潤和市場的產業對手,從而保證實現對市場的壟斷和持久控制。從這個觀點看,前蘇聯和東歐傳統工業基礎的崩潰,恰恰為美國及西方工業在這些地區的拓展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場機會。可以說,薩克斯的休克療法,即自殺性的經濟改革,客觀上幫助西方產業打垮了其在前蘇聯和東歐地區的產業對手。而且不僅是在這些地區,由於前蘇聯和東歐工業也曾佔有亞非拉第三世界地區的廣大市場。因此東歐國家工業的休克性崩潰,也意味著第三世界市場向西方工業的轉移。可以說,正是“休克療法”幫助美國和西方摧毀了蘇聯和東歐的產業競爭對手,這才是布什所謂“冷戰勝利使美國獲得和平紅利”的真正涵義。
●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中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之初拒絕了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再推薦和鼓勵我們試驗“休克療法”,從而取得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功。但在近年來,我們卻不斷以各種絞殺性的經濟政策,逼迫打壓我國國有工業的內外生存空間,從而逼迫其破產,以此作為解決“生產過剩”的藥方,這實際是在變相地重新走上“休克療法”的前車之覆轍。
●自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和西方貨幣危機以後,西方資本主義與東方社會主義(中國、以及蘇聯爲首的經互會)同時遭遇了經濟陷入停滯的“滯脹”危機。這種滯脹在西方表現為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在東方則表現為經濟停滯和物資特別是消費品短缺。這實際上繼30年代大蕭條之後發生的又一場世界性的表現相對溫和的大蕭條。
●所謂“滯脹”,實際是泡沫經濟的同義語,即另一種表述或說法。
滯是停滯。在實業生產領域中,生產過剩,庫存上升,就業率下降。同時資本過剩,眾多困置資金流向少數可以炒作的資產項目——股票證券、房地產,眾多資金追逐有限的資本項目,造成其虛擬價值的無限膨脹,並帶動相關項目的價格上漲,即通貨膨脹。一方面是衰滯,一方面是通脹,這就是“滯脹”。
●這種情況的實質仍是經濟(投資)景氣不振的產物。美國於80年代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包括在全球解除匯率管制,讓匯率隨市場自由浮動,其結果是得以向世界濫髮美元紙鈔,造成了近年全球範圍的滯脹。以自身的虛擬資產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向全球轉移了滯脹,造成了美國90年代初以來的長期虛擬景氣。
●30年代的大蕭條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70年代的石油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了冷戰的加劇--實際是沒有硝煙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是蘇聯及東歐集團(及經互會組織)的徹底崩潰。正是冷戰的勝利,使得直到90年代初仍處在危機中的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中後期(克林頓時代)得到了令人驚異的複蘇和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蹟回升。
●這一轉折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我認為,奇蹟發生的根源在於三點:
1.蘇聯崩潰及其為首的經互會體制的徹底解體,不僅消除了美國及歐洲的在世界經濟特別是第三世界經濟中主要的工業競爭對手(包括在軍火工業領域),而且為美、歐開闢了工業化投資的巨大新的市場空間,特別是東歐地區。從而刺激了美歐經濟的複蘇。
2.在美歐日的競爭中,美歐聯合壓制了日本80年代的西進(向南北美及歐洲)發展戰略。隨之美英聯手在東亞發動金融突擊,製造了震撼亞洲的金融危機,將日本經濟鎖閉於長期衰退的境地。同時在這一危機中由東南亞浮退出的巨額國際游資,被美國以“網絡新經濟”的投資導向牽引到美國國債和證券市場,使美國吸納了源源不斷的巨額外部資金。
3.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引入資金技術,與中國高素質的廉價勞力相結合,使中國成為巨大的消費品出口國。這種廉價消費品主要以美國為出口基地,為美國消弭了發生通貨膨脹的隱憂。
由此可見,中國成為出口國,事實上為9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複蘇,提供了一個強勁的增長源。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一個變革的、動蕩的、甚至醞釀著局部(也許是大規模的)戰爭的不穩定時代,正在臨近。中國應該有所準備。
●事實上,西方所談的“中國威脅論”,最主要並不是指中國在軍事上會威脅誰。因為他知道中國目前在軍事技術上和西方高科技的軍事力量還是不能匹敵的。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如果中國按照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的話,中國工業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率將會越來越高。同時,如果中國繼續採取這種外向型發展戰略的話,人們所談的目前一些看起來不可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土地資源的相對狹小、人口眾多、還有國內資源的稀缺這些問題,都會找到解決的對策。這些問題在中國一國經濟體制內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因為,僅僅依靠內需拉動,資源會越來越少,土地會越來越狹小,人口會越來越多。但如果中國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市場和資源的話,中國的工業品向全世界輸出,獲取外匯積累,加上外部資本和新技術的流入,那麼這些問題就都得到解決,而中國也將不斷地強大起來,不可遏制。
●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祖宗不是亞當·斯密,而是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的本質就是向外看主義,就是外貿立國主義。
●沒有對外貿易,沒有世界市場,就沒有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
●自宋代到清初,中國已出現了早期的向海外拓展的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這一進程被清初閉關自守的海禁政策而阻隔中斷了。
●葡、西、荷、英都是以小國寡民而成為世界霸主。靠的是開拓世界市場而取得的金融和商業的支配力量。
●環境危機、資源危機、制度危機的根源是經濟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單純依靠內需市場解決不了工業化發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資源短缺問題。
●西方現在發現中國也有人懂了這個道理。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向外看的國家。如果中國這種外向型戰略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按照現在這個速度持續發展下去,那麼在未來的50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大國。
●股票市場的運作方式:莊家把一個概念做起來,注入資金,把它的股值炒高。散戶們一看這個股值增長的速度非常快,為了追利就紛紛跟入。但當股值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作莊的大資本獲利回吐,逐步拋盤作空,股值就下跌。最終,那些跟它的散戶們就像退潮後被晾在沙灘上的魚那樣,握著貶得一錢不值的股票無奈地等待下一次漲潮。如果莊家是外來的,如果賺到的資金被大規律地捲出香港,這就是金融危機。
●近年資金市場的非法集資與股市集資的本質具有同一性。
●主流經濟學家說股民們的投資決策是根據企業的效益。這純是欺人之談。
●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國家投資的方式基本上無非是兩種。一是自由金融證券市場。一是來自國家財政。但這兩者不是並行不悖的。開發西部需要資金,錢能從股市上集到嗎?不能,錢都流入股市,政府也去炒股,不要說開發西部,就連國防也沒錢了。入股市錢愈多,存在銀行中和國家財政可以用的錢就愈少。中國經濟為什麼近年陷於困境?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股市本身是非生產性的經濟,對國民經濟不能創造任何財富,而只是對社會已有財富和資源實施再分配。這種再分配中的根本機制是“按資分配”。
●誰掌握的資本大,誰就有機會成為大莊家。股市是當前經濟中的最大黑洞。
●二板市場一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再一打開,不僅將進一步導致貨幣迅速集中到擁有大資金的股市巨豪手中,而且中國的金融血脈從此將源源流向跨國性的國際大莊家手中。
●現代的金融帝國主義,已不需要八國聯軍,一不搶房子,二不搶地,只要金融自由化把金融證券市場的大門打開,只要讓國際金融大莊家的資本自由進出,一切照國際規則辦,國際大莊家就可以進來圈大錢。這就叫資本的進化。
●從90年代起,美英金融資本跟日本人不再鬥產業,而是玩匯率,玩股票,玩金融衍生工具。一場東南亞金融危機,打得小日本經濟十年不振。到現在還沒有緩過氣來。
●股市在本質上是大戶用來“圈錢”的一種資本運作方式。誰的資本大,誰就有本事在股市上圈大錢。金融風險,究竟是來自哪裡呢?來自西方金融資本勢力(包括對沖基金等)。沒有外部插手,一國內部的金融動盪,始終只是內部資本的再分配,對國家構不成大風險。 (這幾年中國國內金融體係不斷發生潰爛,但始終未爆發金融危機,原因在此。)但一旦有外部金融資本從中運用,性質就將完全不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完全是來自英美金融資本有意識設計運作欲搞垮東亞,特別是香港經濟的戰略。
●自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一個引人觸目的新現實就是玩金融把戲的美英經濟地位上升,而靠傳統製造業的日、德、法、意地位下降。這個事實表明,金融突擊和掠取已經成為當代資本集聚的新形態和主要形態。金融競爭超過了工業競爭和商業競爭。這也是美國鼓吹的所謂“新經濟”、所謂“知識經濟”的真正涵義。
●在國際金融中佔據壟斷地位的美國才有資格談什麼“知識經濟”。沒有巨額金融資本作後盾,作為發展中國家,我不知道我們有什麼資格發展什麼“知識經濟”。中國幾億農民,兩億工人,數千萬下崗人員,可以靠“知識經濟”養活嗎?
●國有企業垮掉不是機制問題,根本是由於指導政策失誤。
●如果指導概念有問題,那麼所有的有利因素都會變成不利因素。如果指導理念正確,再不利的條件也能走出來。
●當前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民經濟陷入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連續27個月的社會消費指數的持續下跌,眾多國有企業大面積地陷入破產和崩潰邊緣,這兩個情況在任何國家都是紅燈。
●可怕的是,大量的失業、無業人口已經成為社會中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我曾經研究中國秦漢以下2000年的中國歷史,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改朝換代。結論是,除了外族入侵,基本上中國發生天下大亂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土地廉並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無業可就,成為流民,從而揭竿而起。從東漢的黃巾,唐末的黃巢,北宋的宋江直到李自成,太平天國,無不如此。以至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革命的基本成份也是靠無業、失業的農民。
●現在人們似乎忘記了歷史。目前中國的社會失業問題嚴重到已接近可怕的程度。無數青年人失去了機會,鋌而走險。所以當前的社會犯罪問題哪些嚴重。聽說兩會代表對高法高檢的報告不滿意。抱怨治安不好,執法力度不夠。其實問題在社會,光抱怨兩院有什麼用?僅靠嚴刑苛法有什麼用?殺頭能治國嗎?不治本,賊愈殺愈多(曾國藩語)。為什麼老子會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失業問題,將是今後十年當中最困擾國家的問題。也是會直接導致動亂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使得一切樂觀的經濟統計沒有意義了。只要這個失業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且如果在今後十年當中問題甚至越來越大的話,那麼,中國一定會走向動亂。
●從歷史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並不一定是同步保持的。
●我認為就業問題和失業數字是當前最重要的社會指標。
●在全世界,都把失業率下降與社會就業率上升,看作決定經濟景氣的重要數字。奇怪的是,這個數字在中國居然不被列於統計。
●最近十年來,我們的投資體制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股票市場的興起。股票市場成為了一個吞噬金錢的機器。本可以用在社會有效領域投資的資本,通過股市轉到了少數擁有巨額資本的金融機構或個人手裡,股票市場造成了貧富分配的極其不均。
●在股票市場起作用的規律就是大資本吃小資本。掌握巨額金融資產的人,因為在實業領域裡投資得不到很高回報,都轉到股市裡來炒錢。他們賺取的資金,一些退出投資轉入消費,大部分錢仍然用來放在股市中滾。
用錢去釣錢,釣窮人散戶們的錢。釣來的錢又不用在實業領域興業投資。結果國內資金市場上出現了“貨幣荒”,也就是通貨緊縮,錢愈來愈少。哪裡去了?被股市大戶們象釣魚一樣釣走了。
●股市是一種虛擬經濟,是比一切泡沫都大的泡沫。它愈繁興,實體經濟就愈萎縮。這就是目前國內經濟的現實。
●稅制改革建立了一個模仿西方具有復雜稅制的系統,我認為是失敗了。
●現實中的情況是,任何一家企業,如果真按國家規定的納稅額度納稅,全都要賠錢關門。
●複雜的計稅方式,又恰恰為逃稅漏稅提供了大量的孔洞。
●據我調查和觀察,全中國99%的私企都在逃稅。不逃稅它沒法生存啊!
●但國企逃稅比較難。所以重稅負必然主要落在國企的肩上。國企能不垮台嗎?
●推薦我們照美式的西方式的稅制模式來改稅,這也是搞垮中國企業的一計。
●一個大怪事就是百業皆有稅,只有炒股發大財的則幾乎無稅。
●中國的稅收應根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以低稅收鼓勵投資發展的體制。
●考慮到中國所具有的綜合國力已接近世界的中等發達國家,在若干實物生產方面已成為排名第一的世界大國。中國已有條件也有必要及早考慮規劃和建立一個穩定安全的全民社會保障體制。
●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制具有三種不同類型:
一種是依靠國家財政直接撥款的“福利體制”,即歐洲模式。一種是依靠社會保險基金及資金市場的英美模式。一種是依靠企業內部資金支持的“終身僱傭”制,即日本模式。
●考慮到中國當前的國情,我認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可以綜合借鑒發達國家社會保障體制的經驗,應當通過立法保障和分段實施有步驟地規劃和推進。建議全國人大建立專委會對當代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制進行全面和充分的調研,綜合評估其利弊,從而從法制上設計一個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社會保障體制,並以立法和法律確保其建立和實施。在現實中,可以採取分階段推進,首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失業嚴重、具有不穩定苗頭的特殊困難地區先行實施。
●全民教育在發達國家是被納入於社會保障系統中的。公立學校的財政是由國家支持的。
●人類是平等的,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可是現在受教育的學費那麼高,國家不管,卻要把教育推給市場,名之曰“市場經濟”,真是荒謬至極。
●我們每年銷毀大量假冒消費品,這是嚴重的資源浪費。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學學美國人?有選擇地儲存和選取一些,以實物形式調撥向西部落後地區提供給那些窮苦人口。這總比動員群眾捐獻舊物好。針對當前存在的生產過剩狀況,國家也可以採取低價收購某些過剩產品,用以配給和救濟高度困難地區的失業者的辦法。這都是施惠於民的德政。
●研究建立全民社會保障體制的問題,有必要提到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大政方針的戰略高度上去籌措和認識
●建立社會保障體制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社會工程。它與西部開發工程、綠色環保工程可以並列為同等重要和具有偉大開拓性意義的三大工程。實際上,建立這一保障體系乃是關係國家社會持久穩定,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根本大計。
●真正的經濟高速增長,必然體現在國家財稅收入的同步增長上,國家應當使這種增長的適當份額,每年有所遞增地被用於國民收入分配——首先是必須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上。
●最近有人編了一本書,把我與那些主流經濟學家搞在一起,稱作是什麼“智囊”。其實我不配。那些人不會喜歡我,認為我不懂他們那一套經濟理論。我也真不懂。我是個笨人。我無論如何想不明白,例如“破產”如何能夠救中國?
●我在經濟學上只相信馬克思的《資本論》。如果我不研究《資本論》,不可能在1990年提出生產過剩理論。按薩繆爾森的觀點,生產過剩早已是過時的概念,在現代資本主義早就不存在了。他說這個問題,西方已經解決。現在人們都知道,他是在吹牛。現在全球經濟仍為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所困擾著! 那一套誘導別國搞“休克”的經濟學,我就是聽不懂?然而如張五常一類傳布的偽經濟學,卻被一些人尊作是當今中國經濟學的《聖經》,成為當今時代的顯學,成為指導改革的“智囊”。以這種讓人亡國破家的學問為政策領路,國家不陷入危機才怪呢!
●有學者說,腐敗已經成為中國今後改革的巨大阻礙,比經濟改革更重要。治國者若照這個方子辦,明天中國就該立刻天下大亂。
●腐敗的本質是一個資源和財富的社會分配問題(破壞了規則)。而分配的失衡,源於當前中國經濟基礎和經濟制度的離析和失調。根本原因出在經濟基礎和製度上。但有人總想把當前的社會問題引到政治層面上,目的無非是改變中國政治制度。如果現在把腐敗問題作為第一要解決的政治問題的話,那麼中國現在應該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或者武化大革命。
●中國目前首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恢復國有企業的生機和擴大就業。
●殺貪官不難,解決就業難!就業問題是國家經濟狀況是否良好的第一位指標。
●發展不發展不能只看增長的百分比,經濟發展了社會就業率一定會提高。
●如果就業問題不解決,我們可以說是隨時坐在火山口上的。
●計劃調配資源包括安排勞動力,在某些情況下,並不失為一種經濟選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國家在形勢緊急時一樣會搞計劃安排。
●戰後日本和德國解決大規模失業和擺脫經濟危機的辦法,是可以藉鑑的。
●凱恩斯的政府搞工程辦法,也是一種用財政手段對經濟實施計劃調節的辦法。
●我始終認為,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是用國家計劃指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體制。類似於二戰後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國家要注意:如果在經濟整體情況不好時,股市畸形地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來說,股市就像抽鴉片一樣,會把一個人的身體越抽越乾。
●美國近年的繁榮,得益於別國的倒霉。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亞洲地區約7000億美元進入美國。在歐洲統一貨幣過程中,7-8萬億美金為規避歐洲金融風險也流入美國。蘇聯東歐垮台後,數万億美金由前蘇聯、東歐流入美國。
●實際上,美國的繁榮也是一團虛火。特別是全球的經濟情況近年持續不好。美國國家的負債額已達到驚人數字,僅年利息即高達2000億美元。
●自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直深陷於衰退和危機中。實業投資不景氣,巨額資金閒置而流入股市,特別是美國金融市場。現在更有危機日深之勢,搞不好要發生戰爭的。什麼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流,純粹是夢話!
●股票市場是調節投資的一種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也不是一種高級的和進步的形式,在中國今日的國情下,放任股市自由發展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現在是一味模仿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模式,表面上全盤照搬,實際上學的是皮毛。
●西部開發早在80年代就是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的內容。
●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設想是有遠見的,但不要作純消費性的開發,要保護生態資源。所進行的投資要考慮到它的回報,除基本設施之外,要開拓那裡的市場。
●當著眼於西部開發的時候,要注意到西部在整個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
●要把開發西部和復興絲綢之路,開拓整個中亞的國際資源和市場這個戰略結構在一起。
●我認為我們在網絡經濟上早晚有一天會發現又在上美國人一當。在網絡上,美國的整體戰略早已設計出來了。那是精心設計的一套謀略。
●英美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進程,是有一套完整的經濟、政治戰略設想的。
●這種戰略設想已經設計好、實施了二百年了,而且基本的方針一直沒有變。
●20世紀俄國革命、中國革命挫敗了他們的全球戰略,殖民地國家的獨立運動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挫敗了英美全球化的進程。同時為爭奪世界市場,發達國家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鬥,這就是兩次世界大戰。
●英美全球化的本意,就是要搞全球殖民主義化,通過全球國際分工,讓英美成為資本和技術的供給國,然後把其它國家有的變成外圍的依附型工業國家,有的變成農業國家,有的把它作為只保存原始資源的國家棄置掉。
●就像美國人對待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那樣,把他們隔絕起來,扔在蠻茺地帶,讓他們同化在原始的生存環境裡。永遠不要發展和進步,變成大自然的一部分。中心地區達到最高的發展,那些落後邊緣區域則作為富人們打打獵,散散心的生態旅遊地。
●中國人現在應該結合全球市場的開拓研究中國的國際生存空間這個問題。中國初步的工業化已經完成了。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在某些領域,中國的發展進步已經很快,中國已具有在世界上爭一個強國地位的潛在實力。但是中國現在缺少一套全球戰略。如果有了正確的戰略,分步實施,中國將可以在50年內成長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達國家。在世界歷史上,一個新興國家興起的同時,往往意味著前一時期占主導地位國家的沒落,世界市場空間是有限的。這就是美國某些戰略家拼命要抑制中國的原因。所以,未來中國要發展,面臨的國際關係和鬥爭是異常複雜嚴峻的。
●網絡是一種新興的技術工具,但它不是經濟。把它說成是什麼“知識經濟”,這就是騙人。
●美英誇示這種工具,目的可能是利用它搞滲透,利用它來推行他們的全球殖民化目標。
●東北亞經濟圈理論其實就是三點互補理論。但這個構想日本人馬上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為止,實際上喊的多,推進的少,特別是日本不積極推進啊?他發現,最大的好處將落在中國人的身上。因為在戰略上中國占據著地緣中心的地理優勢。
●北方四島是日本人通向西伯利亞的戰略性的橋頭堡。
●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三個方向。一是謀建東北亞經濟圈,中俄日韓西伯利亞經濟共同體。一是謀建中亞經濟圈,以現在上海六國組織的政治合作基礎深化發展為經濟合作組織。三是東南亞經濟圈。
這三個經濟圈意味著構建一個新興的中心世界。這個新興世界將使北美和西歐成為邊緣地帶。這個新世界的興起也就意味著東方的複興。
●中國的東南方,只是一個資金、技術的傳遞帶,他們的使命是向縱深傳遞,要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形成一個大的工業區,聯起來。而這個工業區的大市場在哪裡呢?就在世界的內大陸,現在的中亞細亞和西伯利亞,以及俄羅斯中西部,這一地區到現在為止,被排除在世界經濟的主流之外,具有巨大的沉睡資源、巨大的土地面積、巨大的潛在工業能力。
●工業的運行不僅僅是一個純經濟運動,它往往也是一種社會組織的運動,它打破了原來的秩序,重新組合,人和人的關係、社會的結構、資源和配置全部將被工業化運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本質上應該看作鄧小平、江澤民對列寧主義”新經濟政策”思想和理論,在中國歷史條件下的創新和發展。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近於列寧當年所設想的他稱作“國家資本主義”的混合經濟模式。
●鄧小平在中國發起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上,可以認為是列寧20年代所實施的以“新經濟政策”為標誌的經濟改革在當代中國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正是嘗試將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向國家資本主義的全面轉軌。
●在經歷這一轉變的20世紀20年代,列寧路線當時曾遭遇了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的激烈反對。左派指責列寧的“新經濟”是由共產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複闢和倒退。而列寧當時即已指出:在共產黨領導下,不僅可以搞資本主義;而且在一定的階段中,必須搞資本主義。這種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列寧認為,這種轉變並不是歷史倒退,而是前進和發展,是在俄國當時落後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上,為提升生產力發展階段所只能作出的必然選擇,是現實主義的唯一選擇。
●列寧認為,在落後的經濟基礎和生產力階段上,是不可能單純通過政治革命和意識形態手段,而實現向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直接過渡的。但是在列寧去世後,列寧的上述重要經濟、文化和社會改革思想,被斯大林曲解和棄置了。斯大林在30年代的蘇聯建立了所謂“斯大林模式”的官僚主義統制經濟,終結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列寧當時所構想的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十分近似於德國於第二次大戰後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現代資本主義的“萊茵模式”。這種發達的“社會市場經濟”是比19世紀古典的小私有製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發展階段,也優於資本主義的“斯密模式”(亦即“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實際上,現代英美經濟體制,也早已不是古典小私有製的自由市場模式,也早已轉化為由國家大壟斷資本所控制和主導的混合經濟形態。
●國家現在有必要全面考察研究美國、歐洲和日本三種模式的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研究它們之間在投資、運行和分配體制上與19世紀資本主義原始斯密模式的諸多不同點。在這一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有必要重新設計和規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模型。
●根據中國現有的經濟基礎,中國理想的經濟形態應當是混合經濟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
●在現代全球化背景下在各國之間發生的經濟競爭,並不是自由企業(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本質上仍然也必然是集中性的國家大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跨國化大競爭。
●國家力量在這一競爭過程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家是製度化國際競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也是本國產業和國民經濟利益的直接代表者和保護者。 (這就是當代“經濟民族主義”的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的經濟利益根源。)
●在這一競爭中,國家必須高度關注指導國民經濟政策設計的經濟意識形態。特別要警惕不要被處在國際競爭中潛在對手地位的那種國家所僱傭的經濟策士離間和利用。必須警惕他們利用我國經濟理論的幼稚性和缺乏識別力,而向我國提供那種意在分解摧毀中國現有國家體制的經濟政治改革建議。防止被其誘導和誤導。
(注:本提要由黃世殊根據文章內容精簡整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