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受朋友邀請去他們家吃晚飯,剛一進門,我就看見他13歲的兒子趴在客廳的茶几上,手裡拿著一支筆,正埋頭書寫。
起初我以為他在趕作業,等湊近之後才發現,這孩子竟然在畫思維導圖,更讓我驚訝的是,他旁邊還擺著一本巴拉巴西的《鏈接》。
伴著心裡的一陣疑慮,我問了句,“這書你看得懂麼?”
那孩子瞪大眼鏡看著我,點點頭,然後說了句:“第一遍不太懂,後來我爸爸解釋完,又看了一遍,就懂了。”說罷,還在他的思維導圖上給我比劃起來,自己在哪裡有什麼困惑,在哪裡又有什麼感悟。
要不是朋友在一旁打斷他兒子,估計我的膝蓋都要跪下去了——“這……現在的孩子不看喜羊羊,都開始直接進軍互聯網了?!”
01
不過再仔細想想,其實這事也不算意外。
朋友是MBA出身,這些年輾轉在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擔任商業顧問,混得風生水起。而且他還是個骨灰級書癡,微信讀書的閱讀量平均在每月15本,每週末必去一次書城,每個月都會在家裡舉辦一次小型讀書會,邀請幾個朋友一起分享交流。
他兒子從小就開始讀唐詩、三字經,10歲不到,就開始參加他和朋友的讀書會,光《論語》就讀了三遍,學習成績更是好的沒話說。
而且,你和他交流的時候,會發現這孩子的心智水平遠遠超出了同齡人。如果用一句平常人的話來形容,這種孩子就是典型的“天才”。
但我認為他的天才不是靠基因與生俱來的,更多的是後天習得的,尤其是來自父親的影響對他天分的發掘起了很大作用。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基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後天的熏陶與培養。父母有格局,孩子也不會差。就像英國人常說的:“哪怕是一個傻子,只要把他放在貴族家庭,也會變成紳士。”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02
美國生理學家阿瑟·亞頓,是現代心血管生理學方面的奠基人,然而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亞頓其實是位半身癱瘓的殘疾人。
年輕時的亞頓,是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主攻心臟外科,然而在心臟外科培訓的最後一年,他感染了骨髓灰質炎病毒,導致癱瘓,不得不放棄自己醉心的心臟外科,開始轉攻心血管研究,並且獨立撰寫了被西方醫學界視為生理學聖經的《蓋頓生理學》。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不服輸的亞頓,一共生育了十個孩子,這十個孩子後來都成為了名甲一方的醫生,其中有8人和自己的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醫學院。
這一事實經媒體報導後在美國造成的轟動程度,不亞於我國當年的“虎媽”、“狼爸”。於是人們開始急不可耐地登門拜訪,諮詢亞頓在教育方面的經驗。
但每次別人問亞頓,他都說自己從來沒有刻意去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醫生,恰恰相反,他最愛和孩子們談的是汽車構造、是帆船設計、是木工這些乍一看亂七八糟的東西。
因為在亞頓心中,生命的質量不僅僅是身體的完整,社會地位的高度,它在於親自動手去接觸萬事萬物,困難與殘疾只是暫時的,生命可以通過很多不同的途徑來使之得到延伸。
就這樣,冥冥之中亞頓對待人生的坦然與對待生活的那份熱情感染到了孩子們,於是成就了“一門十子皆名醫”的佳話。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曾經說過一段話:
“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是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只是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對自己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對待世界的態度去感染孩子,你的格局越大,孩子的結局就會越好。
03
還要講一件事,就是我小時候,我們家巷子前面有一個大四合院,裡面住的是當時我們那最有錢的一戶人家,姓徐。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之際,老徐家的男人跑去廣東當起了“倒爺”,靠著低買高賣,三年不到就掙了十幾萬,這在當時絕對算個天文數字了。
所以小時候我每次去他們家的時候,總有種看科幻片的感覺。
什麼美國產的空調,日本造的彩色電視機,還有索尼遊戲機,看得人眼花繚亂不說,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家還總會冒出一兩個新鮮玩意。
而且,老徐是我們那第一個開上桑塔納的,比第二輛私家車出現,早了好幾年。儘管如此,他們家的好日子卻並沒有過多久,老徐發財後就變得懶散起來,整天無所事事,只顧著和別人搓麻將。
我讀高中那年,他們家把車子賣掉了;再等幾年,我大學快畢業的時候,他們家的院子也被賣了;去年我回老家的時候,遇到了老徐,當時他們老兩口在路邊租了一個小店鋪賣早點。
聊天的過程中,我還得知,他兒子這幾年也迷上了賭博,欠了很多錢,後來還因為參與黑社會性質團夥,被判了兩年。
04
看起來好像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事實上,人的宿命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格局小的人,即便一朝發達,也會如坐過山車般迅速落回人生的低點。
換句話講:井底之蛙,畢竟只是井底之蛙。
格局就像一個容器,裡面裝著你的能力、背景、態度、信仰……錢對於人整個格局的塑成,只起了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的作用。
過分看重金錢,容易得過且過的人,格局往往不會大,而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的未來。
當你對人生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嘗試,對知識與努力有更忠誠的信仰,你就有足夠的底氣去用自己的格局引導孩子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否則,一代孬,代代孬。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