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當中國海軍的兩艘導彈護衛艦-黃岡艦、揚州艦駛入泰晤士河時,英國《太陽報》用了這樣的標題來刊登這則新聞:“紅色”預警!中國兩艘軍艦駛入泰晤士河和Canary Wharf港,開啟訪問之旅。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出現英國內河。
外國軍艦駛入內河,這讓英國人覺得似曾相識,100多年前是英國人將軍艦開到了中國內河,而現在是中國的軍艦出現在了英國的內河。
時光荏苒,100多年的身份互換,讓英國人不得不感到驚慌失措,就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他們充滿了驚恐、嫉妒甚至是害怕,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導致他們對崛起的中國充滿了害怕?
一、源自於歧視的恐慌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西方世界就已經早早將東方的中國甩在了身後,面對這個日漸衰弱的古老國度,英國人率先用槍砲打開了國門,節節敗退之下,中國的國際聲望跌到了谷底。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人靠著高度的電氣化改革,通過打造世界工廠奪得了工業革命的頭把交椅,為了獲取更多的勞動力,美國人開始大量“進口”勞工,眾多勞苦的中國人就通過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渠道來到了美國國內,參與美國的經濟建設。
由於這些來自中國的勞工,大部分都身體瘦弱且價格低廉,天生自帶種族歧視的美國白人用“黃禍”來給中國人進行標記,同時中國的軟弱無力、積貧積弱的國際形像也給這些漂流海外的中國人打上了烙印,於是這樣的形象,在西方世界掛上了“牌匾”。
歧視源自於不了解,而歧視又導致了恐慌。由於大量湧入的中國人佔據了美國人的生活資源,低廉的身價甚至擠占了美國人的就業市場,美國人對這種現象充滿了恐懼。
陷入抵觸情緒的美國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排華反華,1882年5月6日,美國簽署了《排華法案》,旨在停止大量華人遷入美國西部而做出的反應,這也是在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案。
《排華法案》的簽署,意味著對華人歧視達到了頂峰,美國國內迅速掀起了排華、反華的高潮,在政府的主導下,美國人的意識裡已經深深地被刻上了,黃種人是毒瘤的固定思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思潮都未能退去。
直至今日,依舊可以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華人的歧視和冷漠。
而不同於對黑人的歧視源自於鄙視,對華人這些歧視的背後都帶著驚慌和驚恐,唯恐這些來自中國或者祖輩來自中國的人,會搶占西方人的土地、搶占他們的生存空間、搶占他們的資源,害怕華人大量湧入,奪取了白種人的天下、白種人的國家。
這些恐懼感也讓他們延伸到了對於中國的恐懼,在他們眼裡,中國今日的成功就是最大的種族威脅。百年前的排華法案,給西方種下了歧視的果子,也同時種下了恐慌的種子。
二、崛起的中國,失落的西方
中國的崛起讓西方人感到十分詫異,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國內建設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這個曾經在槍砲之下割地求和的國家,如今卻屹立在遠東傲視世界,這讓一直習慣了高高在上的西方國家感到頗不習慣。
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首先是在經濟上的飛速發展。早在2005年,中國GDP就已經超越了法國,2006年超過了英國,2007年躍居德國之上,直到2010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從此開始蟬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9年之久,與美國一道成為了超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
這個成功的背後,一方面是經濟制度發展思路的先進,另一方面是全國上下奮鬥意識的高度統一。
其次是文明上的先進性,中華文明的先進性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保障,縱觀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只有中國歷史得以延續至今,這與中華文明的大一統以及兼容並蓄是密不可分的。
文明的先進又作用在哲學體系上,相比於與古羅馬邏輯思維為主的哲學體系,中華文明具有更多的發散性和啟發性,邏輯思維是線性的,而感性思維是發散性的。
作為指導理論,邏輯思維確實有利於對某一事物或某一項目的開發,但是對於人類思想的驅動而言,感性思維則具有更強力的推動力。
在中華文明的作用下,中國在政治體制建設、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上都取得了進展,特別通過08年奧運會的舉辦,讓中國重新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相比於崛起的中國,日漸衰弱的西方顯得尤其失落。
在經濟上,受到經濟全球化衝擊下,歐美各國的經濟出現了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由於無法克服資本主義帶來資本過度集中的弊端,歐美各國的經濟改革都未能取得實質意義上的成功,加上去工業化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復甦計劃也沒有取得成功;
在國際形像上,西式包裝民主在經歷了歐洲顏色革命後,已經暴露出了“亂世毒瘤”的真面目,熱衷於輸出“民主”和“文明”的美英兩國,早已被第三世界國家嗤之以鼻。
經濟上的失敗,國際形象的受損,讓西方國家舉步維艱,失落之情油然而生。
中西方的差距,也使得西方國家更為懼怕中國的成功,一是懼怕中國的成功會對於國內政局的衝擊,中國的成功模式,讓西方國家的民眾透過意識形態鬥爭的迷霧,看到了中國的真實形象,了解到了中國製度相比於西方國家精英階層的民主制度更具有優越性。
過去我們經常講,清廷的失敗是在於閉關鎖國,在於對崛起的西方的視而不見,在於對自己的盲目自信,當歷史過了百年之後,情況發生了反轉,曾經清廷的現像在這些西方國家身上再一次重演。
在西方媒體過度的渲染之下,在西方各國當局意識形態的控制下,西方各國從政府到民間,已經形成了定式思維,但是當這個定式思維被打破後,對當局的質疑和不滿就會不斷地升高。
當民怨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執政當局的執政地位產生衝擊,發生政局危機。當前發生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社會問題以及暴力示威事件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證明。
二是懼怕中國成功會奪取西方的戰略高地。冷戰開始後,美國為了防止社會主義中國將勢力延伸到太平洋地區,牽頭構建了圍堵中國太平洋地區島鏈。
島鏈的設置,也反映出美國太平洋地區戰略高地的極端重視,太平洋輻射美洲、大洋洲,連接印度洋和大西洋,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主要航運通道,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保障,海上航線一直是西方賴以生存,維護經濟發展,維護軍事地位的生命線。
中國的崛起,勢必會加大對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加入太平洋地區的“大航海”運動中,同時中國倡導的多方合作,也勢必會重造海上航路格局,這對於一直以絕對優勢控制航路的美國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戰略高地被分化,海上航線資源的多元化,都讓以海權為主的西方各國深感憂慮。
崛起的中國背後,是西方心理上的落差感,這種落差感又直接導致了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嫉妒和恐慌,這些因素的交織下,西方並不希望看到一個成功的中國。
三、重造的世界秩序
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已經穩坐世界格局的頭把交椅,同時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向各國傳輸西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力求打造一個維護西方國家發展的,保護西方國家利益的全球秩序。
如果回頭翻看《雅爾塔協定》可以發現,雖然是對軸心國的清算,但是其重新劃定的世界秩序,實質上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給予了高度維護。
然而,現在中國的崛起,必然意味著會對世界格局的重建,世界的體系會隨著發生變化,西方國家固守的格局將會發生變革:
一是對文明體系的變革。文明的推動力是中國成功的重要因素,倫敦經濟學院LSE亞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級客座研究員,英國智庫Demos創始人之一--馬丁·雅克教授曾經把中國譽為偽裝成文明的國家。
不同於熱衷於開疆擴土的游牧文明,紮根於土地的農耕文明更具有穩定性,在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下,中國運用紮根土地的文明孕育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東亞文化圈。從古至今,中國運用自身的文明,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構建自己的秩序。
當今的中國,依舊是按照這套方案來發展,推出和平崛起、奉行多邊主義、強調合作共贏,都是中國推行的文明理念。
雖然這套文明理念的推廣更有利於世界各國之間的穩定和繁榮,但對於西方世界而言,這套文明理念卻嚴重危害到了西式文明的地位,也損害到了西方文化高高在上的強勢地位。
因此西方國家對中國這樣推廣文明的方式充滿了恐懼和害怕,根源還是在於對地位不保的恐慌。
二是對經濟體系的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開創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先河,事實證明,緊抓國家宏觀調控,激活私有製經濟活力,進一步拉動內需,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讓中國經濟迅速騰飛。
在國內經濟得到盤活的同時,中國也加大了對外貿易輸出的力度,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中國所倡導的新型貿易體系中。這個貿易體系成為了中國輸出新型經濟模式的平台,也成為了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鑰匙,也同時提高了中國的經濟地位。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於世界經濟的作用已經超越了眾多西方國家。要知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於世界經濟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商品輸出、資本的回籠都有賴於對世界市場的佔有率。
以美國而言,進入21世紀後,世界工廠的稱號就已經不復存在,大量工廠以及企業為避免高額的人工支出,而選擇外移和外遷,導致了美國國內生產力的嚴重下滑,對外貿易總額也遇到了瓶頸。
這些發生在美國身上的事例,也讓西方各國深感危機,而他們始終堅信,經濟地位上的下滑,是因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攪局。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成功的懼怕,懼怕在中國對世界格局的改變。
四、盛世下的共贏,東西方相處之道
中國的崛起依然是勢不可擋,中國的成功也已經是既成事實。對於西方各國而言,與其懼怕中國成功,還不如擁抱這個屹立於東方的大國。
拿破崙曾經形容中國為一頭沉睡的雄獅,儘管拿破崙這句話的意思是讓西方各國要提防中國的崛起之路,但是他也意識到,中國祇是沉睡,而並非死去,未來的一天它終將會醒來,震撼世界。
二戰之後,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加深,隨著世界各國溝通更為密切,世界格局已經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別在經濟全球化作用的趨勢下,各國的互相需求也更為緊密,地球村正在形成,人類共同體的作用也愈發明顯。
拿破崙
在這樣一個新的時期裡,中國的崛起為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的是全新的機遇和全新的平台,也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合作夥伴。
東西方兩個陣營,特別是中美之間的模式直接影響著世界形勢的發展方向,對於當前而言,共同繁榮所得利益要遠比直接獨立要更為值得,一旦兩個大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就會意味著兩國的災難,也意味著世界格局的混亂。
面對崛起的中國,西方各國應當秉持著更為智慧的相處之道,用合作共贏的眼光來發展中的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是全球體系中的一部分,各國的秩序也同樣影響全球格局,一體化和多元化是當前的主基調。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更懂得這個世界需要和平,各國的人民也同樣需要和平,在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霸主,而需要的是共同繁榮的盛世。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