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極少有獨處的機會,即使獨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滿著各種外來的影響,例如知識、回憶、經驗、焦慮、哀傷、衝突等,這使得我們的心愈來愈遲鈍、麻木,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單調地活著。我們有沒有真正獨處過,還是永遠隨身扛著昨日的重擔?
有個有趣的故事:兩名和尚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去,他們在河邊遇見一個年輕女子
在哭泣。其中一位和尚走上前問:“這位大姊,你在哭什麼?”她答道:“你有沒有看見對岸的那棟房子?我今天一大早從那邊涉水過來,沒想到河水漲了,附近又沒船,我回不去了。”和尚回答:“小問題。”於是,他就把她扛在肩上涉水走到對岸去,然後兩名和尚就繼續上路了。幾個小時以後,另一位和尚實在忍不住就問道:“師兄,你發過誓絕不碰女人的,剛才你的行為已經犯下了重戒。你碰那個女人時,是不是有一種快感?”這位和尚則答道:“我在兩個小時前就把她放下了,你現在還扛著她!不是嗎?”
這就是我們都在做的事。我們隨時都扛著自己的重擔,怎樣也放不下。如果我們全神貫注於一個問題,並且立刻加以解決,而不是把它拖延到下一分鐘,甚至第二天,就能嚐到空寂的滋味。然而,即使我們家裡的人很多,或是坐在很擁擠的公車上,我們都能感到空寂。這份空寂暗示著清新的赤子之心。
內心享有獨處的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那意味著存在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只有空寂才能滋生出良善,也只有自由才能培育出德行的花朵。我們也許享有政治的自由,但是內心裡並不自由,因為毫無空間可言。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沒有廣大的空間,真實的品德就無法運作發展。惟有懂得獨處,不受外界影響,也不被修煉束縛,才能巧遇嶄新的真相。
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只有內心平靜時才能保持清明,東方的止觀禪定就是為了成就這樣的心智狀態。控制念頭或持咒不外是為了使內心安靜下來,然後才能看清楚問題所在,可是除非一個人事先奠定好基礎,能從恐懼、悲傷、焦慮及種種自設的陷阱中擺脫出來,否則我看不出他如何能使內心安靜下來。這是最難表達的一種境界,我們之間要想溝通,你不只應該聽懂我所用的每個字句,同時還要在每個當下的那一刻全神貫注,雙方才能在同一層次上交會。如果你只是按照自己既有的知識、喜歡或意見去詮釋我所說的話,或是很費力地想理解這一切,我們的溝通便無法形成。
一個人如果總想獲取或達成一些什麼,這種拼命奮鬥的態度,對我來說就是人生最大的絆腳石。我們的教育從小就訓練我們去爭取成功,我們的腦細胞也跟著製造出成功的模式,來取得肉體上的安全感,然而成就並不能帶給我們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態度和行為中,我們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們已經認清,根本就沒有安全感這種東西存在。因為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沒有任何關係能帶給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這點,生活態度就會完全改變。當然,我們都需要房子、食物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對安全感的執著,反而使你無法享受到所擁有的外在保障。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