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麒元
我們不能忘記一個真理:勞動創造價值。
與之相對立,通過貨幣超發行,通過放大金融槓桿,通過炒作資產泡沫,雖然也可以創造繁榮,但卻不能真正地創造價值。並不有趣的是,金融膨脹本質上一種財政轉移支付,是資本家借用金融手段向勞動者課稅。香港,一個金融膨脹的經典案例,膨脹的結果就是結束了工業化,在通往中環的馬路上現在是一地雞毛。
美國在靜悄悄地改革。能源革命接近完成,基本實現了能源自給自足。迅猛的電子化進程,將傳統產業改造一新。發達的資本市場,將資金成本壓縮到最低限度。良好的製度模式,保持了製度成本的相對低廉。彈性的僱傭制度,重建了美國的勞動力價格。一句話,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在反復下降,以至於可以開始再工業化了。當然,這一次的工業化,不同於十九世紀的工業化,是電子化和全球化下的工業化。
歐洲也在靜悄悄地改革。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就沒有鬆懈過,他們一直在尋找德國人獨特的發展道路,他們建立了德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獨特的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人靜悄悄地統一了德國,德國人也正在靜悄悄地統一歐洲。是的,你現在見到的歐元區,就是德意誌第四帝國。德意誌第四帝國的金字塔體系已經初具規模,重新整合的老歐洲正在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他們將重返全球製造業的頂端。
中國正在大張旗鼓地深化改革。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的“深化改革”幾乎就是金融膨脹的同義語。我們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資本化,資本化了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通天遁地的金融膨脹,已經使得創造價值成為了一種恥辱;上天入地的資產泡沫,已經使得各級財政不能不依賴於金融膨脹了。我們的製度環境已經不再支持工業化了,我們的資源禀賦也已經不再支持工業化了。我們在未完成工業化升級的前提下,已經開始了去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了。奇蹟有的時候可以很快就變成神話!
真理太樸素了,樸素到很不時髦,以至於專家、學者、領袖們都很不屑。既然,勞動創造價值不被認同,勞動者的未來就可想而知了,國家的前途也就不難設想了。當全球去槓桿和調結構的時候,我國在增槓桿和扭曲結構。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混合”和“流轉”是不是資本膨脹呢?所謂“後發優勢”不就是擴展“混”和“流”的空間嗎?
美歐將再工業化,我們卻在搞資本化。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啊!
有意思
回覆刪除